《理想不死》博客的重大隐情(1)

第五章 博客的重大隐情

博客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将个人史记录在案的途径,这是一部不怕风化的历史,它的的确确“既参与历史又记录历史”。

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是中文博客创世纪的奇迹。

10年来,“www”发端的互联网像一个功勋新贵的姓氏一样,加冕全球。“互联网10年都是热身,现在是出奇迹的时候。”当这句话由摩根士丹利一位分析师的嘴中说出来时,它已经不局限于新经济本身了,互联网样本亦从“炫技派”(代表人物黑客)、“创富派”(代表人物知识英雄)转向互联网新的秘密——个人网络的崛起(代表人物博客)。

个人网络的崛起无论对于互联网信徒还是互联网原教旨主义者来说,都无异于一场革命,虽然你不能把中国博客的先驱方兴东和他的伙伴们刻画为一群互联网的颠覆者,但他们的确开启了这扇大门。正是简单的个人站点,有人把它搭建成客厅,谈论公共话题;有人把它改造成卧房,只说私生活;有人把它锁起来,不对陌生人开放,这些,构成了1.3亿网民和3000万博客(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说,中国有1/3网民采用了博客)的网络国家现实。

如果仅仅是传播学意义上的革命,博客完成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自媒体”的切换(《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的认知),那么,这实在是这位专栏作家太过小心翼翼了,他绕过了博客最基本的内涵:一、个人网络权利的诉求;二、个人网络空间的表达;三、个人网络身份的塑造。

博客站点,这个从技术上来说接近于白痴,甚至于被斥为“BBS的变种”的家伙,为什么会成为互联网新一轮的“奇迹”呢?在无数人对博客诠释的过程中,为什么它会成为一个被搞复杂的“概念”呢?

“个人网络主义”的现身是一个自发的潮流,它通过博客主导的个人站点扑面而来。中文世界的电视名人陈鲁豫在一次会议中接到了新浪编辑的“开博”电话,她吃惊地反问道:“博客是干吗的?”这并不奇怪,有几百个像她一样的名人在门户网站新浪的敦促下,一步跨入博客界,其中许多人对博客都是第一次接触。

尽管新浪的这种“拉客”方式是“豪门”式的,并且冒着成为“包租婆”形象的危险,把新浪博客弄成了一个“免费的猪笼城寨”,不可否认的是,它强行灌输了博客理论给“有影响力的人”,从而使中国博客的进程加快了脚步。

但新浪的个人网络主义是脆弱的,嫁接在这里的博客的网络公民身份都值得怀疑,它被商业文化过滤了一遍,又被“行政文化”(陈丹青语)过滤了一遍,所以,这里存在的是博弈,以及被利用的博客。

个人网络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王小峰,这位刚刚荣获“德国之声世界博客大赛最佳中文博客”的媒体工作者,以其博客“按摩乳”在中文博客中获得了广泛的声誉,饶是如此,他依然换了三个博客主站:博客中文网、SOHO小报网、歪酷。也许有人要将他的转移看作是个性使然,但更本质的原因是,个人与网络关系的依存度,决定了独立博客的身份,这有关品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