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舞台上的政治》第2章 世界政治的变迁(9)

多极体系的衰落

自20世纪初期开始,世界政治体系的变迁速度加快了。民主浪潮迅速侵蚀着君主制度的合法性。沙皇与德国皇帝直到20世纪初期也还存在,但在不到20年时间里就都消失无踪了。民族主义(nationalism)逐渐破坏着多民族帝国的基础。“一战”是一个关键点,奥匈帝国与土耳其帝国是战败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等国家从废墟中产生了;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色列处于国际联盟委任统治(控制)下,并最终在“二战”后获得了独立。

欧洲作为全球权力中心的崩溃

截至20世纪中期,欧洲多极体系最终消亡,其原因复杂多样,人们对此多有争论。然而重要的是,由于主要国家演变成了两个僵硬且近乎对峙的两极(同盟),这个体系丧失了维持均势的能力。不久之后,这两个同盟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一战”(1914-1918)当中,同盟国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协约国包括法国、沙俄、英国以及意大利。战败后,德国起初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多极体系的实力政治(realpolitik)逻辑促使英国人与法国人允许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重建了实力。这与英国的意图相合,因为英国人担心法国会像拿破仑时期一样主导欧洲,威胁自身。1918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在沙俄掌权,也促使英法容忍德国的复兴。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幽灵”与俄罗斯军队尤其让法国感到惊惧。法国将重整军备的德国视为抵御“红色威胁”的堡垒。对于英国人和法国人而言,这种均势操控成为致命性的错误。

“一战”的怪诞是英法未能认真制止复兴的德国的另一个原因。英法两个战胜国几乎都失去了整整一代的年轻人。当1933年希特勒上台并重新武装德国之时,英国与法国迟疑不决。慕尼黑会议(Munich Conference,1938)成为意志缺乏的同义词。在这次会议上,英国、法国屈服于希特勒的要求--兼并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英法的让步基于的是英国首相张伯伦以及其他领导人的错误信念,即绥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能够满足德国,从而维系和平。

非欧洲强国的崛起

当欧洲处于世界舞台中心时,世界其他地区也发生着重要变革。到1900年,西半球几乎全部都由独立国家构成,其他地区也有一些国家赢得了独立。其他现有国家(尤其是日本和美国)开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削弱了欧洲国家对国际体系的主导地位。中国开始了帝国政府日益腐朽、列强掳掠的百年历程;但1911年中国推翻了皇帝,开始了摆脱外国控制、重塑大国形象的漫长斗争。也是在这个时期,国际联盟成立了,许多非欧洲国家开始以国际联盟成员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外交。也即,国际体系转型正在进行当中。非洲、亚洲与拉丁美洲的声音变得更加强大。美国、日本两个非欧洲强国则业已经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