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政治的研究路径,现实主义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的实践者和思想家,如中国军事家、《孙子兵法》的作者孙子(公元前544-前496 ),古希腊历史学家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修希底德(Thucydides,公元前460-前399 )以及印度孔雀王朝的大臣考底利耶(Kautilya,公元前4世纪)。考底利耶在《政事论》(Arthashastra)中说道:“国王应该始终致力于扩大自己的权力。”更近一些,现实主义也象征着“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等政治家的外交。他发动了普鲁士统一德国的进程。然而,鉴于本书的主旨,我们将撷取“二战”期间形成并成为国际关系学科主流理论的现实主义理论。
在某种程度上,现实主义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后和平未能长期维持的一种反应。那场可怕的战争触动了很多人的良知。他们谴责欧洲的主要大国实施实力政策(realpolitik policies)所产生的冲突。一场理想主义运动因而兴起:倡导按照合作、道德、民主等崇高原则处理全球关系。伍德罗·威尔逊 (Woodrow Wilson) 总统是一位主要的理想主义者。例如他认为,和平只有通过“民主国家的一种伙伴关系”才能得以恢复和维持。①威尔逊试图促进国际联盟的建立,将这种伙伴关系变成现实。这种理想主义观念也促成了《凯洛格-白里安公约》(1928)等诸如此类的倡议,其签约国保证谴责“作为一种国家政策工具”的战争。
德国和日本都是《凯洛格-白里安公约》的签约国。它们后来发动的侵略战争使很多人相信理想主义不但天真幼稚,而且危险,因为它诱使国家放弃实力政治(realpolitik),并因此无法在德国重整军备的早期作出强有力的反应--这本可以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许多学者在其著作中表达了这种看法,如英国政治学家爱德华·H·卡尔(Edward H. Carr)的《20年危机:1919-1939》(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1939)。这种观点在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的著作中得到了尤为显著的体现,包括其影响广泛的《国家间政治》(Politics Among Nations,1948)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认为,“同所有政治一样,国际政治也是权力的斗争”。
古典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
随着现实主义理论的演进,由于对冲突根源的不同见解,现实主义变成了两个学派。古典现实主义(classic realism)主要是摩根索以及其他一些现实主义者的贡献。他们对人性持悲观态度,认为由于人类有其固有的阴暗面,人与人之间的政治斗争很可能是无可避免的。因此,他们认为信任其他国家及其公民是鲁莽的(Brewer,Gross,Andy,& Willnat,2004)。正如一位现实主义者所言,“不幸的事实是,国际政治从来都是一项残酷无情的、危险的事业,而且很可能将一直如此”(Mearsheimer,2001,2)。很多现实主义者都将自己的知识传统追溯至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他的《利维坦》(Leviathan,1651)一书认为,人类有一种固有的支配欲望。这种欲望使人们“变成相互敌对之人……千方百计地毁灭或征服别人”。与此相似的是,摩根索(1945,17)将人类的“权力欲”描述为“无所不在的经验性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