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萨伊的答案并没有提供一个新的解决之道。他首先简单地假定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
我们有必要注意到,某种产品一生产出来,从那个时刻起,就为其他产品提供了市场,这个市场是以该产品的自身价值为最大限度的。当生产商完成其产品的最后一道工序时,他最焦虑的就是要把产品立刻卖掉,唯恐产品的价值在他手上会有所减少。当他销售产品获得货币时,又同样焦急地要把货币花出去,因为货币的价值也是容易改变的。而花费货币的唯一方法就是购买别的产品或者其他东西。因此,生产某种产品只不过是立即为其他产品打开了市场出口。
虽然这些话听起来颇合逻辑,但为什么他的商业伙伴们感觉产品销售如此难,他还是不能解释。然而,萨伊还是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太多的生产手段被用来生产某一种产品,而其他产品的生产却不足,此时就会发生供给过剩的问题。
这就是问题的答案。说得再清楚些,这意味着货币本身并不是问题。货币在交易中不过是霎时间的媒介,说到底,市场交易的实质还是产品与产品的交换。至少,他所见的情况就是如此。
萨伊定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解释了通过刺激供给能够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并且也说明了为什么用缩短每周工作时间来解决失业的办法从长远来看是行不通的。由于处在“政治光谱”两端的派别都可以采用萨伊定律作为自己政策论证的基础,因此,这个定律具有相当广泛的吸引力。右翼人士可能会说,让我们刺激需求吧,这样货币就会涓涓流出并创造供给。而处在另一端的左翼人士则可能会说,给我们的平民百姓多分些钱吧,这将会刺激供给。
到此为止,萨伊的解释都还不错。然而,萨伊定律在理解经济的不稳定性方面则有失偏颇,因为他在剔除一些长期的潜在未知因素的同时,又完全忽略了许多短期的复杂因素。由于这一点,甚至可能有人会简单地认为,如果没有萨伊,那么人们对经济波动的理解可能会进展得更快一步。
大卫·李嘉图
南美洲最终在1809年向英国商人敞开了大门,随即涌现出一股乐观主义的热潮(像90年前南海公司事件那样),这导致英国货币供给的大幅度增加。不久之后,货币相对于黄金的价格开始下滑,于是给英国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问题。1809年8~10月,有三篇批评英格兰银行政策的文章刊登在了《纪事报》上;稍后,又有一篇相关的文章发表在《爱丁堡评论》上,这篇文章的标题是《金银的高价格,银行票据贬值的证据》。文章的作者是桑顿的一个熟人,37岁的伦敦股票经纪人与金融家,大卫·李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