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追问人生》自然(6)

道家亦以为理想底人是圣人。他们所谓圣人,亦不是在自然境界中底人,而是在天地境界中底人,不是有最低程度底觉解底人,而是有最高程度底觉解底人。道家反对圣智。其所谓圣智之圣,是有与常在一层次底知识底人。其所谓圣人,则是有高一层底觉解,及有最高程度底觉解底人。有最髙程度底觉解底人,在同天的境界中,其境界有似乎自然境界。道家于此点,或分不清楚,以为圣人的境界,是人所应该有底,所以自然境界,亦是人所应该有底。如果如此,则说自然境界是人所应该有底,是由于他们的思想上底混乱。这种混乱,若弄清楚以后,他们就亦不如此说。

一部分道家常误将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相混。例如道家所赞美底无知,有些是在自然境界中底人的无知,有些是在天地境界中底人的无知。如《庄子?知北游》篇说:“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耶?’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所赞美底无知,实并不是无知,而是对于道底真知。这是在天地境界底人的无知,而不是浑沌底无知。关于此点,我们于第七章中,另有详说。

道家又常说忘。有忘底人,其境界可以是天地境界,亦可以是自然境界。如《庄子?大宗师》所说“坐忘”,“离肢体,黜聪明,离形弃知,同于大通”。此忘是在天地境界中底人的忘。“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庄子》此段,说“人相忘于道术”,以“鱼相忘于江湖”相比,可知其相忘是在自然境界中底人的忘,其忘只是不知。严格地说,不知只是不知,并不是忘。忘是有知以后底无知,而不知则只是无知。例如鱼相忘于江湖,其相忘更只是无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