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追问人生》书评(2)

“一个人最终何去何从,走向终点的过程大约存在无数变数,注重养生,小心谨慎的人也会因为意外之事突然离别,伤怀来自未知不可预料甚至无法逆转的偶然性。然,偶然和必然又是这样地深度契合,无法分离。譬如我,是最终要走的,人生长长短短,该经历的经历了,总是等着老天爷有一日用它的方式告诉我可以划上一个句号了。我便总是等着。”她说。

这是老人的人生智慧,对自然、对生活有她自己的理解,或许我们现在体悟得还不够深入。唯有自己老的时候,才有更切身的共鸣;或许先读了《冯友兰追问人生》,启发了这种思考,可以提早地悟出生活的真谛,找到生活的真相。

老人与孩子有说不出的相通之处,那就是隐含起来的无言的哲学。只是小孩子的哲学隐含在童真里面。

我的四岁的干女儿小名叫葵葵,活泼好奇、胆大率真。

她在我家弹钢琴必然要拿一本书搁置在琴板上才开始煞有介事地弹琴。问她为何,答曰:看谱!众人大笑,大字不认识几个,她所了解的便是她平日观察到的,如此才算是完整,这是她的思维方式。

她又喜欢画画,涂抹各种色彩自有一套理论:细心涂抹,不脱离线条以外,使用各种色彩无师自通自有主见,使用颜色大胆多种然而却非常有层次感。我看着饶有兴致于是便问:你选择的都是自己喜欢的颜色吗?她乐呵呵地蹦跳:最喜欢的颜色都要用上去!

细想,这就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密不可分,无处不在。

《冯友兰追问人生》中说:“大凡于生活无阻碍的人,都不问为什么生活,有些人对于生活发生了悲观,他的生活达不到目的,他才要问:人为什么生活,这就可以证明人就是为生活而生活的。”可是,宇宙间诸事物,皆因缘凑合,自然而有,本非有所为,更遑论刻意而为之。中国人的哲学,在我看来,有很大一部分是只源于功效性和实用性。一个原本没有信仰的人,倘若突遭横祸,生一场重病,经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事业遭受到巨大的重挫,那么,他就会寻找一个信仰来说服安置自己。此前很少去做的虔诚的事,就变得合情合理自发地去做。归根究底,我觉得这是害怕,害怕的同时实际上是在思考:为何如此,做出何种改变能努力变得好一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