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与常无》与林老师对话(16)

●罗宏:鉴于国内经济学科发展颇不规范的现状,林老师您在国内与他人讨论的过程中,会不会有感到比较无奈的情形?您对中国经济学科规范性的建设有何设想和建议?

■林老师:这里我讲一个故事。英国到印度殖民的时候,有一个鞋厂派了两个推销员去推销鞋子。一个回来说,印度那里的人都不穿鞋子,所以一点希望都没有;另一个说,印度那里的人都不穿鞋子,如果每个人都买一双,那该有多大的市场。你说的也就是这种现象。我一向是很乐观的。比如说,我和很多人争论,其实他们要是受过比较好的经济学方法论的训练的话,很多问题只要稍加讨论就很清楚的,如果继续讨论,就可以在现在的基础上更深入,但是现在的讨论基本上是在同一水平上重复进行。因此,我很强调经济学理论的接受、摒弃和创新的方法,对于不同的理论观点可以进行争论,而不应以意识形态方式来讲喜欢或是不喜欢一个理论。但是,从另外的角度讲,目前这种情况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由于多数人在方法论上的局限,无法进行理论上的创新,这样,你们如果掌握好方法论,对理论发展作出贡献的机会就很多。所以,目前这种情况一方面看起来很无奈,另一方面也是个很好的机会。

目前这种情况一方面看起来很无奈,另一方面也是个很好的机会。

对于中国经济学科的建设,老一辈的经济学家,他们过去的工作主要是解释政府的政策。政府出台一个政策,他们就去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找出论据来支持,所以,马克思说过的话,列宁说过的话,他们的脑海中必须像百科全书一样记住,似乎这样才是好经济学家,对他们来讲,严谨的含义是很准确地引用马克思、列宁的话来解释政府的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新的经济现象不断出现,很多就不是马克思、列宁的原话可以解释的了,但是,我不希望年轻的这一代学生虽然不再从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找根据,却反过来从西方的经济学著作里找根据。如果从国外的经济理论里找根据,就失去了对理论发展作贡献的大好机会。我相信好的方法到最后还是会被大家接受的,我也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这种比较严谨、能够依据新现象进行理论创新的方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