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3.1 自动化:低努力水平思维(15)

为什么会有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方式之分呢?理查德·尼斯比特(2003)认为这两种思维方式根植于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传统。东方思想形成于儒、道、佛教,强调万事万物之间的相关和联结。而西方思想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古希腊哲学传统,强调独立于情境的支配事物的各类法则。然而,近来有研究表明,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可能来自不同文化下、不同环境中的实际差异。尤里宫本(Yuri Miyamoto)、理查德·尼斯比特和益田孝彦(Takahiko Masuda)在美国和日本随机挑选了一些城市景象拍摄照片。他们尽可能地将场景配对,例如,所拍摄的城市规模相当,建筑设施(例如宾馆和公共小学)也差不多。研究者假设相比于美国,日本城市的场景会更“繁忙”,也就是说,其中会包含更多物体来竞相吸引人的注意力。正如下页的图片显示的那样,研究者的假设是对的。与美国城市相比,日本城市景象中显著包含更多的信息和物体。

这会成为美国人更注意前景物体而东亚人更注意整体情境的原因之一吗?为了找出答案,宫本及其同事进行了第二个实验。他们把美国和日本城市的场景照片分别展示给美国和日本的大学生样本看。学生们被要求想象自己处在照片上的场景中。研究者假设日本城市图片会启动整体性思维,而美国城市的图片会启动分析性思维。之后,学生完成与上面飞机图片测验相同的任务,在两张相似的城市照片中找出差异。结果和预计的一样:看到日本城市图片的人更倾向于注意测试图片背景的变化,而看过美国城市图片的人更倾向于注意测试图片中主要物体的变化。这一发现说明了任何一种文化下的人都既能整体地又能分析地思考问题(他们的思维工具箱里有同样的工具),但是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或者甚至是最近所启动的环境,激活了某一种思维方式(Norenzayan,Choi,& Peng,2007)。

现在,你可能会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会花这么多时间来探讨这种自动的、无意识的社会认知。我们早先不是说过有两种类型的思维,即自动的和控制性的吗?我们是否可能慢慢地、仔细地、有意地思考社会性世界,就像当我们花时间坐下来并真正地思考一个问题那样?这的确是有可能的。然而,我们之所以花如此之多的时间来探讨自动化思维,是因为它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并且在我们的心理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正如现代喷气式飞机大多数时候都是由自动导航系统控制其飞行的一样,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自动化思维应对他们的生活。

但是看起来我们生活里有那么多时间是由有意识的仔细思考所支配的,怎么会像上文说的那样呢?许多决定,比如上哪所大学或者和谁约会,都伴随着仔细的、有意识的思考。但是即使是像这样的重大决定,也会受到自动化思维的影响,比如在决定申请哪所大学时我们会运用判断法则。但是很明显,有意识的思维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当人们尽力改正或纠正其自动化思维中的错误时更是如此。

然而我们不敢就此中断这个主题,而不指出,仅因为人们认为他们正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的行动就认为事实正是如此,这样的逻辑并不一定正确。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Wegner,2002,2004;Preston & Wegner,2007)指出,人们所形成的自己在意识愿望的控制下采取行为的感觉可能是一种错觉,一种当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由自动化思维或外部环境所控制的时候,我们所创造出来的感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