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是设计出来的:关键篇》求人办事:没钱没利不可没招式(2)

令他感觉难过的是,每年过年,小宾回家的时候,他发现家人还是过着同样的日子,父亲依然辛苦劳作,母亲依然节衣缩食。他觉得是因为自己赚得还不够多,于是,第二年他不仅做了份全职的工作,还兼职了一份工作,他给家里的钱明显多了起来。半年后,他再回家看,家里还是老样子。小宾多少次劝过家人,但是没有人因为他说了几句话就去提高生活水平。

我提醒小宾,他的本意是好的,但他辛辛苦苦地节约,希望父母改善生活,父母也未必不知道小宾的压力,父子情深,更不会随意花费他挣来的钱。于是,全家都在努力攒钱,没有一个人生活得好,也没有人知道这样节约的目的是什么。

我告诉小宾,与其攒钱,不如用钱。当他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时候,父母才不会有后顾之忧,全家才能过上好的生活。

我还给他讲了我大学时一个同学的故事。我这个同学家庭条件一般,大学毕业后,工资收入不高,大部分的钱用于投资学习。家人曾经多次来电话表示,他的工资,家人可以“代为保管”。同学愣是狠狠心,没有给家里寄钱。后来,家人看到邻家翻修自家的房子,也想翻修房子,找同学要钱,同学还是没有汇款。于是,在那个村里,同学被传为“忘本的人”。他没有多解释,也没有多理会父母的不满,该交际交际,该学习学习。

没出两年,同学跳槽。三年后,他自己创业。连续五年的时间没有给家里打过钱的他,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自己的家和爱人。他把父母接到了北京。他们村的所有人把同学当作了榜样和骄傲,而当年指责他“忘本”的人,现在纷纷表示是自己目光短浅,没有同学看得远。

这两个案例都反映了一个现实的问题:一个人的收入和社会位置与你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对于刚刚大学毕业的人来说,大家都是同样的起点,你想得到更好的生活,当然需要在毕业后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讲这两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是为了那些“很不容易”的年轻人而写,为了你们的不容易,为了你们能够理性、长远地看待自己的未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