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的流年碎影》飞蛾扑火,非死不止(1)

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丁玲于20世纪20年代崛起中国文坛,以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记》一时独领风骚。论文采,她才华横溢,讲经历,却是一生坎坷,遭受折磨痛苦的程度,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大概仅次于胡风。

1937年,丁玲到延安,之前潘汉年劝她去法国,说以她的影响可以在国外为抗日救国做许多工作。但她不愿去养尊处优,而愿意在国内艰苦条件下锻炼自己,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现在想想这些,如果她当时去了,还会遭受那些苦难吗?

1984年8月,丁玲看到中组部为她彻底恢复名誉的9号文件后,给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写信说:“飞蛾扑火,非死不止。我还要以我的余生,振翅翱翔,继续在火中追求真理,为讴歌真理之火而死。”

当我看到这些滚烫的文字时,就感觉到有一种巨大的历史悲壮感笼罩在我的周围。

丁玲的命运是性格使然!

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我的同学黄蓓佳出版了儿童文学集《小船,小船》,蒙她在1981年12月题赠我一册。此书即由丁玲作序,由此我感受到丁玲对青年的热情和关爱。走出学校大门后,黄蓓佳就成为专业作家,后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我到全国政协工作,丁玲那时是全国政协常委、文化组组长。她对文化组工作十分认真,每次活动必到。一次文化组组织委员考察北京文物保护,在北京圆明园我为她拍了照片,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她精神饱满,热情十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