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是怎样炼成的:李勣传》第四章 辅佐世民(2)

降唐,怎么降唐,这是个问题

历来人才投靠主公,必是审时度势,择优而去,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所以怎么降唐,如何降唐,这里面有着大学问。历来归降某个势力都是以下三种情形:慕名而去、被逼而去、对方慕名来招降。

第一种方式归顺的,对方会很开心,而且在历史上的名声也会很好听,比如什么大义归降,什么慕名投奔,这样归顺的人一般在史书里就是各类名臣的代表。比如汉末的郭嘉,郭嘉原先跟着袁绍,但跟了没几天就看出袁绍这个人,华而不实,不是个能得天下的主,接着就跑到曹操那去,曹操见到郭嘉当然很开心,当时就说:“使吾得天下者必是此人”。郭嘉也不含糊立马接上说曹操:“真吾主也”。这样归顺的人基本上就成为那个人的主要班底,所以大家看到郭嘉死后,曹操大哭“天丧予!天丧予”。这句话的上次出现的时候在春秋,人物为孔子。孔子在颜回去世后,就这么喊的。可见主动慕名归顺的人,好处实在多多。

第二种方式是被迫投降的,这个被迫投降就待遇就不比主动归降的。首先,对方的一干人员都不大瞧得起你,比如《亮剑》里,建国后的李云龙、孔捷、丁伟等人去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他们就瞧不上军事学院里的那些教员。为什么?因为那些教员都是国民党的将官,是一班被他们打败的人,李云龙等人心里怎么会服气。而且被迫投降的人,都会有一种身份尴尬,你虽然向对方投降,可对方心内必然对你有所防备,而且说不好什么时候就会把你杀掉,比如后面的李密、裴仁基父子。再者,被迫投降也是投降,万一你原来的上司是个好大喜功,偏袒亲戚的主儿,你投降你家人完蛋,比如汉武帝时的李陵,李广的孙子。随李广利远征匈奴,结果呢?李广利畏惧匈奴拒不发兵,导致李陵苦战近十日后,终于因寡不敌众和不想士兵们再白白牺牲,而向匈奴投降,这事传到长安,汉武帝立时夷李陵三族,生生地把李陵这样一员勇将逼的留在匈奴。而且这事还造成咱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事件、《史记》的诞生。如果不是为李陵请命,司马迁就不会被武帝迁怒,从而受到腐刑的折磨;要是没这个磨难,太史公写出来的《史记》,我敢说,绝对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史记》好看,没有苦难的折磨,太史公又怎么会体会荆轲、聂政、豫让等人的孤苦,没有苦难的折磨,太史公也不会发愤著书。有点扯远了,不过总的意思就是,被迫投降的人都没什么好下场。

第三种方式是对方来请你归顺,对方来请你去参加他的队伍。这就和前面的两种情况都不同,这种来投奔的方式,是最有面子的。也是中国人最期待的事情,人在家中坐,功名滚滚来。这种长面子的事,好面子的中国人历来都是憧憬异常,没办法因为有两个人在这方面做的实在是太成功了,一是商朝末年的姜子牙,一是汉末的诸葛亮,周文王渭水几次访贤才,刘皇叔三顾茅庐求大贤。而且这两个人确实也争气,姜子牙兴周八百年,诸葛亮让几无立锥之地的刘备称霸一方。所以,历朝历代有点本事的人都想着有朝一日的享受这待遇。更何况李勣是个要人有人,要粮有粮的主。他就这么拖着,等待李渊派人来劝降。

当年十一月,李唐的小官魏徴来到黎阳对李勣进行劝降。当时魏徴只是一个秘书类的小官,后来魏徴和李勣平起平坐,也只因建国后文臣功效大增而已。魏徴与李勣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故友魏徴到来对李勣绝对是件好事,李勣十分开心,立刻大排宴席。魏徴最后给李勣一封信:

自隋末乱离,群雄竞逐,跨州连郡,不可胜数。魏公起自叛徒,奋臂大呼,四方响应,万里风驰,云合雾聚,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将半天下,破世充于洛口,摧化及于黎山。方欲西蹈咸阳,北凌玄阙,扬旌瀚海,饮马渭川,翻以百胜之威,败于奔亡之虏。固知神器之重,自有所归,不可以力争。是以魏公思皇天之乃睠,入函谷而不疑。公生于扰攘之时,感知己之遇。根本已拔,确乎不动,鸠合遗散,据守一隅。世充以乘胜余勇,息其东略;建德因侮亡之势,不敢南谋。公之英声,足以振于今古。然谁无善始,终之虑难。去就之机,安危大节。若策名得地,则九族荫其余辉;委质非人,则一身不能自保。殷鉴不远,公所闻见。孟贲犹豫,童子先之,知几其神,不俟终日。今公处必争之地,乘宜速之机,更事迟疑,坐观成败,恐凶狡之辈,先人生心,则公之事去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