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认为孩子的记忆力最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逐渐下降。科学真相究竟如何呢?心理学认为,鉴定一个人记忆力好坏,应以记忆的敏捷性、精确性、持久性和备用性为指标加以综合考察,强调一方面,忽略另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
同样一段材料有人过目不忘,有人则需要一再地记忆,这就是记忆的敏捷性;有的人记东西很快,但粗枝大叶,错误百出,有的人记的材料再难再多,也能记得有根有据,确定无疑,这是记忆的精确性;有人能将记忆信息保持很长时间,也有人刚记住的事情转眼就忘了,这就是记忆的持久性;此外,记忆的内容要有备用性,有的人信息在头脑中存储得杂乱无章,该用的时候难以顺利提取出来,这方面的表现如何,反映了记忆备用性上的差异。
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要求分为两组的小学一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记住某个相同的材料。一组要求逐字逐句背出来;一组要求意义记忆,即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考、分析加工,将新旧知识进行系统比较,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实验结果是,在逐字逐句记忆方面,小学生领先(记住了72%),初二学生次之(记住了55%),高二学生最差(记住13%);但是在意义识记方面情况正好相反,小学生记住28%,初二学生45%,高二学生83%。
这个实验说明孩子机械识记比成人好,而成人意义识记比孩子强;机械识记主要是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在全面性、速度、正确性和巩固性等方面比机械识记好。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并不断增强,而后又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逐渐减退。年龄是影响记忆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在同一个年龄段,也会因自身的一些因素,使记忆力出现较大的差异。其实,记忆力是发展的,是随着个体的发育而发展的,开始是一条上升的曲线,而后又降下来。记忆的高峰年龄大约在18~20岁(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认为是18~25岁)。而粗略地说,18~30岁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代,而且判断能力、动作和反应速度都是最好的。所以,在高中、大学学习的孩子,莫要辜负了这段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