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朝鲜的日子(18)

李鸿章的意见转达到总理衙门时,驻英国的清朝公使叙述英国外部大臣意见的书信也到了。当时总理衙门的领袖醇亲王和李鸿章关系极为融洽,但凡外交事务全都依赖李鸿章。李鸿章也不敢专权,遇事一定与醇亲王商议,并且在醇亲王满意后才予以执行,所以二人才能做到和衷共济( 当时东西方就有天津有两个政府之说 )。关于袁世凯是升迁还是降职,这本属于总理衙门的权限,但是醇亲王因为李鸿章多次称赞袁世凯有才能,所以觉得关于撤袁世凯回国之事,必须要和李鸿章进行商议。虽然有驻英国的清朝公使的书函,醇亲王还是和李鸿章通过书信对此事进行了商议,醇亲王让李鸿章酌情考虑是否将三年作为期满,将袁世凯引见回京。这样调袁世凯回国,另外派人去接替他。李鸿章接到醇亲王的信后仍然没有行动,又帮袁世凯陈述了一下他被陷害的原因,并极力称赞袁世凯驻守朝鲜有功。现节录二人的书信于下:

顷奉公函,以黎莼斋函称某大臣所言各节,商及袁世凯任事出力,保奏引见,暂行调回,另派妥慎可靠之员往代,等因。莼斋函致敝处,大略相同。彼固不深知此事颠末也。闵泳翊向与袁世凯交好,惟与李昰应世仇。自乙酉秋世凯护送昰应回国,该国王与泳翊至亲,其父子参商太甚,遂疑世凯阴助昰应。泳翊竟捏造废国王起用昰应之说。姚赋秋者,上海人,与德尼素识,往投朝鲜,帮助德尼倾陷袁道,以曾在袁处从事,旋被撵逐,挟嫌诬称有袁道手书为凭,实皆空中楼阁。闵泳翊与袁生隙,在韩自危,于丁亥夏间出奔,径逃香港,不敢归国。鸿章早有所闻,曾密诘袁世凯是否曾有此事。该道指天誓日,忿激不平,请调回津与闵质对。该国王偏信泳翊,又极力庇护,不欲其赴津面质,计无复之。去秋乃有藉词请更派之咨,敝处前三次上书钧署,屡以更派得人为难,袁道暂留为是。若轻信谣诼,而使任使者抱不白之冤,以后稍知自好顾全国体者,孰敢蹈此危机哉?姚赋秋赴英,显系泳翊招之,使播弄于不知颠末之星使,以上闻于左右耳。……鸿章再四审度,驻韩一席,实无有再妥于袁世凯者,尊处如有其人,即乞明示以便更调。

总理衙门接到李鸿章的回信后,似乎有些愤怒。明治二十二年,即光绪十五年( 1889 ),李鸿章入京觐见皇帝,总理衙门就和他认真商量袁世凯的去留问题,李鸿章又历数了袁世凯的功劳,说他出使在外,不辱使命,除了袁世凯之外,还没有见到比他更合适的人。于是总理衙门顺着李鸿章的意思,以袁世凯驻守朝鲜三年,办事得当为由,对袁世凯进行了奖励,仍留袁世凯在朝鲜担任钦差大臣。并奉清廷的谕旨,赏袁世凯以道员升用,并加了二品衔。李鸿章的其余奏请也都获得了批准。李鸿章和总理衙门商议确定后,就给袁世凯发去了电报,如下:

顷在京晤邸枢,代达汝能不辱君命,操纵得宜,邸枢亦知汝熟习情形,许为会衔具奏,请奖二品衔升用道,仍留为驻韩钦差,不日当奉明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