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瞧,这一大家子 (7)

关于这次屠杀流传着各种版本的说法,其中当然也是众说纷纭。第一种说法声称是依据戈登在他最为恼火的时候写下的记述,在其中,他详细地列述了李鸿章亲手签署的处死各王的命令,还把苏州城交给他随意劫掠。而程将军此时也以李鸿章的直接代表身份现身,对这份记述作出了证明。毋庸置疑,关于劫掠一事,确信无疑是李鸿章有意为之,因为这种做法不但可以给太平军造成威慑,同时还可以借别人的力量减轻发放军饷给自己带来的财政负担。而关于杀害太平天国的投降王的事情,李鸿章对于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必定会给戈登思想上带来严重的影响这一结果,自然是心中清楚得很,这从李鸿章在这个时件发生后出去躲了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出在内心深处,他对英国人采取报复手段还是心存恐惧的。事实上,李鸿章的这种恐惧心理一直持续到戈登带着怨愤离开部队。但是他宁愿选择让戈登满怀怨愤,也不愿意选择让英国的这支小部队继续属于帝国的编制。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针对他的一切过错,帝国都会毫不犹豫地加以赦免,甚至还会给予他重重的奖赏,奖赏他用最为保险的方式让帝国摆脱了再次遭受太平军首领复辟的危险。他也清楚这种背信弃义的杀人方式一定会让自己在整个事件中作出的成就显得不那么辉煌耀眼。后来的事实证明李鸿章的头脑完全清醒,判断也完全正确。因为战争的胜利,李鸿章获得了帝国给予的赏赐,其数额要远胜他冒险惹怒戈登所付出的代价,而这一切都为他日后的事业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可以从英国的权威人士在现场搜集的证据看出,李鸿章对那些投降的首领实行招安之后,就已经确定了对他们的杀戮计划。在此之前,李鸿章和他们在军营中见面时的气氛还相当融洽,李鸿章称赞他们是“弃暗投明”,甚至许诺将会推荐他们出任朝廷之上的高级领导职务。李鸿章在表达完自己的友善态度之后就抽身而去,把程将军留在了营帐。就在他们与程将军安静地谈话的时候,事先埋伏好的行刑者突然出击,并把他们碎尸万段。我们不必怀疑,事实情况正是如此。而就在两个月之后,戈登在赫德的巧妙斡旋之后,终于平息怒气,同意重新赴任的时候,李鸿章却又对这件事情狡猾地篡改了一番。这种篡改写在一份特别的文告里。在文告中,李鸿章声称自己使用的是完全公正的官僚方法,不仅说自己的方法适宜得当,而且还处处表现仁慈和善意。对这个文告的发布,戈登持有自己的看法,他要求文告的发布必须以让公众知晓真相为目的,也就是让公众都知道戈登本人在李鸿章背信弃义地杀害叛党的过程中没有参与任何环节。文告就这一点进行了完整的说明,与此同时,此举并不曾影响它对李鸿章的行为进行无辜的辩白,从而令这份文告能够达到李鸿章要求的“总督的意图看似与戈登不一致,但事实上,二者却并无矛盾甚或是完全相同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