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首次垂帘(15)

读者看英国的历史,就该知道从前英国也有这种事儿。李莲英向来很恨光绪皇帝。等到戊戌变法时,李莲英在里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他平常在太后和皇帝间挑拨离间,使他们的矛盾越来越深。皇帝的去世,外界猜疑跟他有关。李莲英害怕皇帝的改革威胁到自己,同样痛恨广东的维新党,因此极力地鼓动太后再次执政,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政变爆发时,李莲英作为太后的密探。庚子年,如果李莲英不支持义和团,抵制义和团,那一定可以改变太后的想法,这场战火就能被化解。即使有暴动,也不过是山东边界的小事,不至于造成大麻烦,更不至于让中国老百姓承担那么重的庚子赔款。看这些年中国的政治,这种出身皮匠徒弟的人当了大太监,对国家局势影响这么大,不知道心里有什么想法。看他送慈禧灵柩的时候,知道他心里难过。年纪大了,但侵吞国家财产,拿着那么多不义之财进棺材,真是国家的一大害啊。原先义和团势力最大时候,李莲英的权力也最大。端亲王每次在太后、军机处面前支持义和团,都说李总管也赞同这么做,按说应该用上谕来支持自己的主张,但只要李总管说了,那就好办了,端亲王之所以这么说,是知道李总管的意思,没人敢反对,那么反对派也不敢说什么了。太后支持义和团,又许以重金让他们杀害外国人,都是李莲英的主意。等到联军来了,义和团首领被杀,李莲英开始害怕了,怕太后拿自己当替罪羊。慈禧的性格,向来是在生气的时候拿别人来出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李莲英一向支持义和团,这时候慈禧又愤怒又害怕,拿他定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等到联军进入京城,澜公急匆匆来禀报,说洋鬼子已经进城了。太后说:“我以为来说洋鬼子都跑了。两天前你还说我军大胜,怎么现在我们发现,直隶总督和李秉衡都死了?”李莲英在边上伺候着,听到太后这么说,马上出去告诉外面太监们说:“老佛爷现在生气得很,但是也没有办法,我们只有跑到陕西去,在那里等候救兵,再灭洋鬼子。”

等到皇帝和太后西行,李莲英在沿途的苦难和恐惧,比太后还要多。等到了西安,他心里才稍微轻松点儿,有个随从,跟他朋友讲了当时的情形。

当岑春煊在山西边界迎接皇帝和太后的时候,太后在轿子里拉开帘子,对岑说:“你知道我们在北京的事情吗?”岑说:“不知道。”太后一脸怒气,指着李莲英说:“都是他们做的,害我到此地步。”李莲英在边上听着,低着头不说话。后来李手下的几个太监在乡下抢劫,岑春煊这个人一向正直,不畏强暴,他立刻把这件事情禀告给了太后。太后碍于面子,答应将这三个作案的太监在案发当地斩首。岑春煊本来想把李莲英也算进去,但后来看太后很依靠李莲英,也就不敢冒险这么做了。这时候李莲英的处境真是不好。后来朝廷恢复原先的制度,李莲英得到了荣禄的帮助,为了报复,把岑转调为山西巡抚。这是因为李莲英觉得八国联军要进入山西,情势危急,想借这个机会置他于死地。而且岑管理宫中的开支,逐渐被太后宠信,因此李莲英一直想除掉他。岑春煊在当时以直率公正著称,他管理行宫的开支,十分节俭。他首先禁止太监勒索的行为,对太监的收入有具体的数额规定,致使太监们收入很少。后来他逐渐被太后信任,这就犯了李莲英的忌讳,李莲英总想着要除掉他。最后终于得到荣禄的帮助,就把岑调到外省后,自己来管理内廷开支。而这一个月以来,太后每天都和岑商量国家大事,并让其负责宫中的事务,要是长久不变的话,那么不正好可以削弱太监们的势力么,何况这也是岑很擅长的事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