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第4章 自我(43)

黑塞问,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全都觉得有必要以这种欺骗性的术语来思考自我,并把自我当作一个单一的统一体呢?他觉得,这是因为我们受到一个类比的迷惑,那就是,既然我们每个人只有一个身体,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也只有一个唯一的灵魂。从这一类推出发,我们假设在每一个身体内必定存在着唯一的自我。但是,正是在这里,黑塞把我们的观点与古印度的观点作了对比,并且惊叹地注意到,古代亚洲人的诗歌中丝毫没有这样的观念。于是,他给我们提供了他自己的类比:

人是由千百层皮组成的葱头,由无数线条组成的织物。古代亚洲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了解得十分详尽,佛教的瑜伽还发明了精确的办法,来揭露人性中的妄念。人类的游戏真是有趣得很,花样多得很:印度人千百年来致力于揭露这种妄念,而西方人却花了同样的力气来支持并加强这种妄念。

◆具有一个多元的自我或诸多自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这个观点合理吗?你曾觉得自己好像有多重自我或身份吗?(我们这里说的不是疯狂。)请描述一下这种体验。

黑塞提及佛教的自我概念时语带颂扬。因此,黑塞虽然仍扎根于西方观念,但他已然非常倾慕于一个古老东方的自我概念,这种自我概念本质上是对我们所谓的自我的否定。正如我们在第1章中所看到的那样,佛教徒说“放弃自我身份”、“放弃自我意识”,最终“放弃自我”。这是许多东方神秘主义者所熟悉的副歌。不过,它也可以是一种理想的世俗渴望。比如,当代法国哲学家和女性主义者露西·伊利格瑞声称,统一的、“本质的”自我是一个限制的和压迫性的观念,在应用于妇女时尤其如此。在她的著作《此性非一》(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中,她主张,一个妇女真正自由的身份是多重性格或多元性格。请注意她在这本书的标题上所玩的文字游戏:“此性非一”。她这个标题有多重意思:女性这个性别并不是单一的和统一的;妇女并非统一在一起;女性根本不是一个性别。根据这最后一种解读,我们发现,伊利格瑞不仅声称一个妇女有多重自我,不只是一个身体和一个灵魂,而且认为所有人,包括男人,可能具有多重性别、多重身份--也就是说,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自然的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没有我们可以加以归类的多元“自我”。因此,伊利格瑞在提供一种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同时,对我们所有的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做了一个女性主义批判。

露西·伊利格瑞,《此性非一》①

……不知道她要什么,即使为她准备了一切,她还是要求更多,只要他在找乐时会“把”她当作他的“对象”。因此,她不会说她自己想要什么。此外,她不知道,或者不再知道,她想要什么。如弗洛伊德所承认的那样,一个女孩最初的性别生活是如此的“晦暗不明”、“随时间褪色”,以至于人们必须深度挖掘才能发现在这个文明、这一历史的踪迹之下,更加古老的文明痕迹可能给出了关于妇女性别的一些线索。那种非常古老的文明无疑有一种全然不同的文字、一种全然不同的语言……人们所期待的妇女的欲望,并不是讲与男人一样的语言。自古希腊以来,妇女的欲望无疑一直被支配着西方的逻辑所淹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