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03 免费的历史(1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塑料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美国政府在合成塑料厂上投入了10亿美元。战后,这种生产能力转向了民用消费市场,把这种延展性特别好的物质变为了特别便宜的一种原材料。特百惠家居用品、富美家桌子、玻璃纤维制成的椅子、瑙加海德革双人沙发、呼啦圈、一次性钢笔、橡皮泥和尼龙连裤袜等商品和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了。

第一代塑料制品并不是一次性产品,而是一些性能优越的产品。它们的形状比金属制品更加多种多样,耐用性又比木制品好。但是,第二代塑料制品中的乙烯和聚苯乙烯价格非常便宜,人们在用过之后不假思索地就会把它们给扔了。到了20世纪60年代,颜色鲜亮的各种一次性商品代表着现代化,代表着先进的工业科技战胜了物质贫乏。把工业产品丢弃了并不算是浪费,而是先进文明国家的生存特权。

到了70年代,认为这种物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开始发生转变。一次性商品对于环境造成的危害也变得日益明显。塑料制品的价格近乎免费,但问题在于我们的定价方式并不准确。如果我们考虑塑料制品的成本时也兼顾“负外部效应”的话,那么我们在把吃了麦当劳开心乐园餐送的塑料玩具玩过一次即扔掉时,就会有种负罪感。这一代人开始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我们对于物资充裕的态度开始从注重个人心理满足感(“对于我是免费的”)转向了公众的责任感(“对于大家并不是免费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