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报国:何思源传》第三章 冠盖京华(2)

北京大学当时的风气极为不好,学生去八大胡同烟花柳巷、秦楼楚馆寻花问柳者有之,跑戏园子捧坤角名伶者有之,泡茶馆喝酒聊天者有之,还有藏娇纳妾、聚众赌博、吸食鸦片者。著名历史学家、1913年入北大的顾颉刚曾这样回忆:“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才改名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来之前,校名改了,本质并无什么变化,封建主义仍然占统治地位。1913年我考入北大预科时,学校像个衙门,没有多少学术气氛。有的教师不学无术,一心只想当官;有的教师本身就是北洋政府的官僚,学问不大,架子却不小;有的教师死守本分,不容许有新思想;当然也有好的,如教音韵学、文学批评(《文心雕龙》)的黄侃先生,教法律史的程树德先生(他著有《九朝律考》),但不多见。学生们则多是官僚和大地主子弟。有的学生一年要花5000银元,当然,这样的豪富子弟数量不多,大约不过两三人。至于一年花千把银元的人就多了,少说也有好几十人。像我这样一年从家里只能拿二三百银元来上学的,就是穷学生了,在学校里简直没有地位。一些有钱的学生,带听差、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对读书毫无兴趣。那时的北大有一种坏现象:一些有钱的教师和学生,吃过晚饭后就坐洋车奔‘八大胡同’(和平门外韩家潭一带)。所以妓院中称‘两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顾(‘两院’指参议院、众议院,‘一堂’指京师大学堂)。这种坏现象是从清末保留下来的。那时在学生中还流行一种坏风气,就是‘结十兄弟’。何谓‘结十兄弟’?就是十个气味相投的学生结拜为兄弟,毕业后大家钻营做官,谁的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当科长、当秘书,捞个一官半职,‘有福同享’。这个官如果是向军阀或大官僚花钱买来的,那么钻营费由10人分摊。这样的学校哪能出人才?只能培养出一批贪官污吏!蔡元培先生来该校之前,北大搞得乌烟瘴气,哪里像个什么‘最高学府’?我当时比较注意读书,暇时看看京戏,就算是好学生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