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报国:何思源传》第二章 故土求学(14)

何思源前半生是和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山东办大学,办中学,提倡武训精神、求生教育,支持、帮助梁漱溟的乡农教育,都和他在菏泽六中那些老师给他的精神滋养有关。何思源从离开菏泽六中,一直到晚年,每当提到当年的王鸿一、葛象一和丛禾生三位先生,他都是非常激动,称呼他们为“恩师”。

菏泽六中在王鸿一、葛象一、丛禾生先生手中确立的办学宗旨是:“以发展青年身心,培养健全国民,兼为研究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的人。”这样的教育理念现在看来也不落后。王鸿一、丛禾生、葛象一是革命志士,多留学海外,既有深厚的国学底子,又有新潮的观念,且对传统的优势和弊端感同身受,他们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但是又不凌空蹈虚,而是脚踏实地,从办学开始,进行“立人”的新式的教育。

何思源对六中的感情终生不忘。他从这里起步,之后的事业的助手也多是六中的同学。在1935年编辑的《山东省六中一览》中,何思源在序言中说:“长江以北能与之相抗衡的学校,只有保定的育德中学,北京的师大附中。以学校为单位,每年每次升学人数与考取之比率,在长江以北各中学中,我们的学校占第一位。”在何思源的笔下,我们可以想见,六中何其盛也!何思源从14岁到18岁,整整四年的时间,在六中度过了从混沌初开到展翅飞翔,走出去见世面的人生历程。

但是也是在这个阶段,何思源像当时的大多数青年人一样,遵照父母的媒妁之约,和菏泽城北刘小鬼庄的小脚姑娘刘氏完婚。关于这位刘氏姑娘,何思源在后来的回忆文字中从未提及,但何思源后来每月给她寄生活费。据何思源的外甥朱健亭讲,刘氏夫人有一个眼睛是盲的。何思源与刘氏夫人是属于旧式的包办婚姻,刘氏夫人不识字,没有文化,两个人无共同语言。

何思源在家乡和刘氏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即著名的画家何方华。何方华生于1915年,12岁毕业考入山东省立第六中学。在中学学习期间,即对绘画有浓厚兴趣,并受何景山、赵文斋两位前辈之启迪。何景山是一位民间画师,何方华之本家。赵文斋是六中的美术教师。何方华初中毕业时已积累了不少画幅,由赵老师倡议,在学校举办了一个个人画展,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何方华在家乡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山东沦陷且菏泽又发生了大地震。他南下到达重庆,何思源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留在沦陷区打游击,两地音信不通。后来,何思源希望儿子何方华学政治经济或理工科,但何方华却于1939年考取了从南京迁渝的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从此,踏上了绘画之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