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报国:何思源传》第二章 故土求学(6)

青年时代的梁漱溟是一名记者,由于职业的关系,他经常出入于民初各政党团体的本部,参加各种政治会议,采访各类政界人物,耳闻目睹了一幕幕政治丑剧。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与他所想象的政治理想的反差实在太大了。作为一个刚中学毕业步入社会并对未来充满着幻想的青年,他对此深感苦闷和失望。他回忆说:“在此期间内,读书少而活动多,书本上的知识未见长进,而以与社会接触频繁之故,渐晓得事实不尽如理想。对于‘革命’、‘政治’、‘伟大人物’……皆有‘不过如此’之感。有些下流行径,鄙俗心理,以及尖刻、狠毒、凶暴之事,以前在家庭、在学校所遇不到的,此时却看见了,颇引起我对于人生感到厌倦和憎恶。”为了摆脱因对人生感到厌倦和憎恶引起的痛苦,1913年春,梁漱溟辞去了《民国报》记者之职,回到家中,潜心于佛学,过起了隐居生活。

1916年,梁漱溟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究元决疑论》长文,此文分为“究元”和“决疑”两大部分,其宗旨是“批评古今中外的各家学说,唯独推崇佛学一家”。就内容来看,《究元决疑论》实际上是梁漱溟本人生活和思想的总结,是他为生活在大变动时代的人们提供的一幅医治精神空虚而感到忧虑、不安和痛苦的药方,即他在此文的“跋”中所说“为世间拔诸疑惑苦恼”。尽管在理论上,《究元决疑论》并没有什么重大创见,但它那立论的方法,广博的知识,尤其是对人们所普遍关切之人生问题的探索,获得了学术界的好评。1916年底,蔡元培应当时教育总长范源廉之邀,从欧洲回国接受北京大学校长一职。他途经上海时看到了《东方杂志》上的这篇文章,读后颇感兴趣。不久,当梁漱溟经范源廉介绍前去拜访时,蔡便当面邀请梁漱溟这位年仅24岁的中学毕业生到北大教书,讲授印度哲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