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流汉家令,文物晋诗人(1)

——晁补之的父亲晁端友和他的家庭

晁补之的高祖父晁迪一支迁来济州之后,形成了《积善堂》所说的东眷。根据晁补之的从弟晁说之的《宋任城晁公墓表》和晁补之的《积善堂记》记载,晁迪死后曾被赠官刑部侍郎。而据王安石所撰写的墓志铭记载,他生前官至虞部郎中。晁迪生子宗简,晁宗简于淳化年间中进士,曾历官都员外郎,知婺州。后又升刑部郎中、知越州。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卒于越州任所,赠官吏部尚书。晁宗简生有五子,但可考者只有仲偃、仲参,晁仲偃官至库部员外郎,通判凤翔府,晁仲参官至虞部员外郎。晁补之的父亲晁端友便是晁仲偃的长子。晁仲偃为官是由于进士出身还是出于恩荫,我们不得而知。如果晁仲偃是考中进士做官的话,则晁补之祖孙四代皆为进士出身。

晁端友生于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二十五岁的晁端友考中进士。而令全家人高兴的是,就在晁端友刚刚高中进士的这年夏天,晁补之便呱呱降生。因此,对于晁端友的这个家庭来说,宋仁宗皇祐五年其实是一个双喜临门的好年景。

晁端友早年的仕历,今天已经不甚了解,不过,就在他赴上虞任职之前,曾有一段在洛阳隐居的经历。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晁端友志在山水间,的确不太愿意做官,而且此处也有晁氏家族的田产。在后来晁氏子弟名列党籍、仕途艰困的时候,晁说之、晁咏之、晁冲之都曾在这一带隐居。晁冲之的诗里曾写道:“我家京洛间,桂玉薄资产”(《东阳山人僻居》),便说明了这种情形。然而,后来晁端友还是南下去做了上虞和新城知县,并且官声不错,只是在宦途上一直十分沉滞,直到他四十七岁去世之前才被召回京师担任著作佐郎。二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浙东做县官,因而招徕了世人的很多同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