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咏之是说之的兄弟,字之道,又字叔与。他资质敏捷,记忆超群。朱弁《曲洧旧闻》说他看《汉书》一目五行,而且边看书边和客人答问,在漫不经心之间,书中内容全部记下。合上书本,谈起书中人物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就像与那人同时代一样熟悉。有一次,苏轼写好了《司马温公神道碑》,拿去昭德坊去找晁补之。两人还未坐定,苏轼对晁补之说:“这是我刚刚写完的草稿,还没来得及给人看呢。”饮茶毕,苏轼便读给晁补之听,由于他操着蜀地方言,有几处晁补之没能听懂,正想拿起文稿仔细审看,此时照壁后面的晁咏之早已记在心中。当晁补之正准备将苏轼的文章拿给大家看的时候,晁咏之便大声背诵了一遍,竟然一字不落!晁补之开始还有些不悦,过了一会,忍不住对大家说:“十二郎真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晁咏之后来以恩荫入官,调任扬州司法参军。此时苏轼守扬州,晁补之为通判。当晁咏之还未来得及拜见长官的时候,晁补之便将咏之的诗文送给苏轼指点。苏轼看后直呼:“有这样的贤才,为什么不让我见上一面?”晁咏之于是行参军之礼,苏轼一看是故人,赶忙下堂把他挽起,回头对在座的同僚们说:“这小子是个奇才!”晁咏之在元祐年间考中了进士,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他又在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中中了魁首。晁咏之为人诙谐幽默,庄绰《鸡肋编》卷中记载:有一回晁咏之自扮优人,从檐下台阶上走过,他大声地说:“本人元祐年间登科,靖国年间中博学宏词,尚之叫我哥哥,补之呼为弟弟,可谁是晁咏之呢?”看到和听到的人都被他的表演逗得大笑。
晁氏“之”字辈诸兄弟中,晁冲之应是个另类。晁冲之字叔用,因为后来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他虽然“于宗族最才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但在众兄弟纷纷视登科中第为探囊取物之际,他却“独不第”。也许是这样的原因,才使得他的身世还有许多令人不解的谜团,人们既不知道他的生卒年,也不知道他出于晁氏哪一支系,只大略知道是晁迥的后人。然而,晁冲之的人生选择却让他得以避祸趋福,当众多兄弟因为党争被贬窜各地的时候,他却笑傲江湖,悠然于幽阜茂林之中,偃卧啸歌。十多年后,他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他拒不接受。最后虽被授为承务郎,但终生不恋功名。晁冲之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人生之路,跟他早年一段豪迈放纵的生活有很大关系。他不是一个容易被拘束的人,年轻时他纵游汴梁,足迹遍布京城的青楼妓院。他后来写诗回忆道:
少年使酒走京华,纵步曾游小小家。
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
——《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