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之上:刘汉元和他的商业哲学》第二章 转型与第一桶金(3)

第二,竞争对手的突然出现迫使他必须扩大规模,提高质量。1986 年开始流水式网箱养鱼从眉山县推广到乐山、丹棱、洪雅等县,该年养殖季节一到,鱼饲料立即变得供不应求,这大大激发了人们跟风学刘汉元兴办鱼饲料厂的热情,仅眉山永寿一带就出现了12家鱼饲料作坊和小厂,加上其他县,达到数十家之多。他们无一不认为刘汉元靠一台绞肉机都可以生产鱼饲料,自己又为什么不可以呢?刘汉元面临着突如其来的商战,怎么办?作坊式的小企业无法打价格战,为了赢得竞争,刘汉元只有在饲料品质上下工夫,用科研技术降低饵料系数,即想办法用更少量的饲料养出同等重量和更优质的鱼,实现用户整个养殖成本的降低,这才是竞争之道。

第三,搞科研技术的需要。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刘汉元本能地想知道“鱼吃什么才能长得更快”,从未有过的大规模高密度养殖如何防治鱼病,如何防止人工养殖所带来的品质退化等,这都是对他有极大诱惑力的科研课题。这是他的天然职责所在,也是政府相关部门希望刘汉元有所研究突破的。

这里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悖论,是对当时整个畸形社会心态的生动写照——政府希望刘汉元以科研提高饲料品质并进一步实现高产,目的是让养殖户可以赚到更多的钱;而刘汉元却深受“做什么事如果是为了赚钱,就会被人耻笑”的“资本主义尾巴”舆论困扰。

在这种多元的、混乱的社会价值观面前,在个私经济前景不明的年代,刘汉元低调而明智地选择了“科学研究”——这种高度低调的作风后来贯穿了刘汉元的整个人生和通威的发展史,直到太阳能、多晶硅、光伏产业的出现。此是后话。

第四,刘汉元是发明了“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但第二年他就完全放弃了对这项发明的控制,因为这项技术被千千万万的养殖户所掌握、利用的势头是不可阻遏的。就算1985年年底《专利法》开始实施,就算刘汉元申请专利,他仍然将无法在广袤无比、难以控制的农村大地上获取专利的收益;其次,如果刘汉元去做一个“养鱼大户”,他将很快被淹没在千千万万养鱼户中,最终必然“泯然众人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