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之上:刘汉元和他的商业哲学》第二章 转型与第一桶金(1)

第二章 转型与第一桶金

谁和农民抢饭碗,谁就没有饭碗;谁往农民碗里添油加肉,谁就有饭碗。

——刘汉元

一个人掌握了某项商机,他决定无偿地让千千万万的人也掌握这项商机,而自己却悄然来到产业链的上游,为千千万万利用这项商机的人提供他们无法生产而又日常必需的优质饲料——他们争相从他手里购买,他因此控制了更关键更赚钱的上游环节——这样的商业智慧无疑是经典的。

●巨变下的中国社会不能以一般原则下的行为惯性来预判未来,现实往往出人意料。

●“伟大的历史时刻会光顾每一个民族。”属于中国的历史时刻来了,它像一列隆隆奔驰的巨型火车,喷着蒸汽、煤烟、灰尘,不顾一切又势不可当地呼啸而来,穿透了历史的铁幕。

●那场持续至今的改革开放对中国而言是多么重要,它不仅带来了财富,还为闭塞、落后甚至愚昧的中国人带来了多么及时的知识启蒙、眼界拓展和思想真知。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86年、1987年间,中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入推进,原本就有一定基础的社队作坊式生产单位,此时以“乡镇企业”之名在农村大地上普遍兴起。这种星火燎原般蓬勃发展起来的以苏南地区为代表的集体性质企业,被邓小平称之为“意料之外的异军突起”。那时在江浙平原、珠三角的河湖湾汊里,已隐隐生长着不少“大鱼”。如果在这些地方行走,你会觉得已经行走在中国财富涌动的火山带上,活力、内敛、神秘……

邓小平已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只要能发展生产力,无论是国营,还是集体、私营,都允许试,不怕犯错误。那么,人们还有什么不敢试呢?

什么都允许试一试。当时政府和社会已广泛认同一种思路——鼓励有能力的人创办企业,带动周围更多的人富裕。南风西渐,四川的泥泞乡村里的非公经济也日益呈现蓬勃之势。你甚至可能在四川盆地的乡村公路走上几个小时之后,突然发现某块田野里有一个半新不旧的小厂,在轰隆隆地生产着什么……

在那个拨云见日、苦尽甘来的年代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之下,刘汉元也搞起了个私经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