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严冬就在眼前》泡沫也不全是坏事(3)

遗忘是变化与过渡时期的关键词。繁荣期内奏效的举措在衰退中可能失灵。通货膨胀期与通货紧缩期的政策完全不同。爱一个人跟和这个人一起生活也是两码事。孩子成长为少年后,就不能再用他们是小孩子时候的那一套应付。30岁时的生活不适合70岁的老人。我们需要你听听我们的建议,正确面对这个已经被减债和通货紧缩搞得颠倒一切的世界,而且你应该学会忘掉此前对经济走向和持有投资的期许,也忘掉诸如“金价会涨,美元继续下跌”等想当然的假设。通货紧缩趋势恰好相反:未来10年内,债券比股票行情更被看好;应该尽量持有现金而非进行投资;建议不再拥有住房,而是要接受租房生活。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前10年,享受着有史以来时间最长、情况最好的增长期,同时通货膨胀水平不断下降。在不断探索人口统计学和可预测消费者支出趋势的同时,我们能够解释此种情况背后的原因,甚至在80年代末期就已经预测到了此类趋势,并在《荣景在即》(1992)中进行了更加有力的研究。然而,大部分分析人士以及金融市场参与者对人口和人口统计科学视而不见,而且肯定不愿意任由经济按照其自然轨道发展,于是把经济杠杆摆弄来摆弄去—这就是美联储正在做的事情。美联储相信他们的政策与行动为经济和平与时代稳定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并通常把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视为战胜经济周期的标志。

这样的自负最终在穷追不舍的金融危机前颜面尽失。美联储从未战胜经济的周期性,但也从未在现实打击中气馁。最主要的是,1983~2007年间的大繁荣并非美联储之功。这一繁荣源自婴儿潮一代的生命周期规律,源于六七十年代他们尚还年轻时创造的、80年代逐渐成熟后使用的各种创新技术!问题是政府行为产生了严重后果,我们不得不承担。美国联邦政府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这一时期内的行为尤具毁坏性,大部分(但当然不是全部)责任都应归在领导者名下。

过去,他被奉为大师和天才。现在,大家至多不过说他卷进了一个烂摊子,若不客气地说,他根本就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他1987年年中走马上任,2005年卸任。在任期间,格林斯潘不仅让人费解,还对国会、媒体或任何质疑美联储对当前经济情况作反应的人一概置之不理;而且他对此颇感自豪。格林斯潘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纽约时报》2005年10月28日援引的在1998年一次演讲中的话:“我觉得不妨事先说明,如果你觉得我的话清楚无误,没准儿你已经误解了我的意思。”

格林斯潘对待美联储相当严肃认真,不断出台新的经济政策。他还喜欢频繁调整利率,即使美联储每6~8周才召开一次会议,格林斯潘在20世纪90年代还是将联邦基金利率进行了几十次调整。图3–5为美联储基金利率,即美联储规定的银行间拆借隔夜利率的变化。美联储在90年代活动过于积极,在21世纪前10年一直将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格林斯潘旨在打造“温和”经济:既不过热也不萧条。可结果是,他打造的经济热得发烫。90年代初期(衰退过后)的低利率导致股价上扬高于正常水平,投机也因此加重。好在格林斯潘坐镇美联储时期,由于人口趋势原因,恰逢美国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利率走低。我们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实已经预测到这一增长时期,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出现与谁是美联储主席根本无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