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佛法书之育儿篇》提醒自己死亡的存在

悉尼的师傅卡罗尔·佩丽建议,当我们把洗的衣服挂在绳子上时,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晾衣服了。本质上,我们的生命是一项债务,而死亡是必然之事。尽管很多人会想,死亡应该在几十年之后,但我们并不确定——也许这就是最后一次晾衣服呢。

西方人会极力避免想到关于死亡的事情,佛教徒们恰恰相反,时常思考此事,东方的僧人和女尼会在坟墓旁打坐。了解到死亡的必然,我们就会珍惜那些生命中最平凡的瞬间。试着像最后一次做那样,去吸干净地毯、把柜子洗干净、晒衣服。死亡也许马上就会到来,让我们更加专注吧。

我们无法知道死亡的具体日期,但如果知道了,会有什么感受?会对怎样度过此生产生影响吗?我刚刚访问过一个网站,回答了一些问题,然后发现自己会在2046年的12月12号死去,享年79岁。在写作此书时,我还剩1??278??472??915秒。我同时发现,如果我可以从非乐观也非悲观的人变成一个纯粹的乐观主义者,我将延寿10年。(设想有某位不幸的访客,发现仅剩下24小时,现在再来做乐观主义者,会太迟了吗?)

我们这些西方人会时常想到死亡的必然吗?如果真的经常如此,会更加珍惜每一天吗?我们可以在佛陀的教导中,清晰地看到一切的无常。了解到生命短暂后,我们就会更睿智地使用时间,以令他人受益的方式。我们会意识到每一刻的宝贵,包括那些花在家务上的时间。

当我们以“生命太短了,以至于无法做……”来开始每一句话时,也许我们的心会变得更加清明。当心中有死亡的概念时,我们会看到,紧紧抓住怨恨不放,生活将会变得多么灰暗。我们会看到不安住在当下而神游万里,是一种多么大的浪费,进而活在每一刻的圆满之中。

了解到死亡对好好度过此生的重要性后,苏哈娜开了一门课程“如果仅剩半年生命”。拥抱死亡的意识,在苏哈娜的生命中很早就有了。19岁时,她去尼泊尔旅行,在那里体验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闭关。那是一个30天的闭关,带领他们的师傅让修行者们深思一个问题:死亡的意义。有150位西方人一起共修,苏哈娜是坚持到最后的30人中的一员。好多年后,接受悉尼《先驱晨报》的采访时,她回忆起了那次经历:

那真是很大的挑战。喇嘛们这样安排,是因为它会让你把每一刻都看成是生命的最后一刻,深思死亡会创造出一份解脱感,一份对活出所有潜能的渴望。

在印度时,苏哈娜继续对死亡进行探索与追问,每天清晨她都会去恒河边看焚烧的尸体:

看焚烧尸体是很难的修行,看着女人们在一旁悲伤地流泪,这是死亡粗糙、冷酷的一面。于是我转过身去,拥抱火热的生活,同时净化自己,让喜悦升起,而不再压抑自己。

“通往平静途中的停留:如果仅剩一年生命”的全文,在附录2中可以看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