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担任币制局总裁(1)

梁启超是进步党的灵魂,精神上的领袖,而进步党又是袁世凯在政治上关系最密切的盟友,尤其是所谓“人才内阁”的组成,国务总理虽是熊希龄,但社会舆论都以梁启超为真正掌舵之人,“以为指挥当日政府者为先生一人”。所以,国民党被解散,议员资格被取消,乃至最后国会被解散,“全国舆论颇多归罪先生者”。(《梁启超年谱长编》,672页)进步党党员、众议院议员刘伟就在袁世凯发布解散国民党之命令的第三天,致信梁启超,指责他对国会的存亡负有责任:

先生以党魁入佐国务,以救亡为大政方针,不审为名乎为实乎?为名则全国生命财产岂堪再试,为实则自公等入阁,何为以破坏国会为初哉首基之政策耶?共和国不可无国会,夫人而知之矣。共和国之无国会,自中华民国始,中华民国无国会,自十一月四日始。四号之事孰实为之,命令出自总统,副署出自总理,形式所在,责有攸归,宜若与司法总长进步党理事之任公先生风马牛不相及,然而道路之人,爱国之士,不问形式而苛求底蕴,不信谣诼而好察迩言,穷源探本,人有恒情,图穷而匕首自见,事久而黑幕益张,虽有知者无如之何,众口铄金,窃为高明危之。(同上,673页)

这其实是一种不能深知梁启超的意见。7月12日,李烈钧起兵讨袁后,7月23日,北洋军警包围了北京公余俱乐部,逮捕了国民党议员冯自由等十余人,引起国民党议员的大恐慌,纷纷离京南下,其中不乏参议院议长张继这样的领袖级人物。他们看到议会已不能保持其作为立法机关的独立性,议员也丧失了言论自由,便鼓动议员离开北京,南方国民党的报纸也纷纷呼吁国会南迁,支持讨袁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国会的活动陷于停顿,起草宪法的工作也被迫停止。有鉴于此,7月25日,梁启超致信袁世凯,希望他从国家政治前途的大局出发,不要使议会受到伤害。他说:

启超之意,以为彼党中与闻逆谋之人,诚不能不绳以法律,然与闻之人,实什不得一二,其余大率供阴谋者之机械而已。但使此辈不散至四方,则将来吸收之,使归正轨,为道正多。今最要者,乘此时机,使内阁通过,宪法制定,总统选出,然后国本始固,而欲达此目的,则以维持议员三分二以上为第一义,现进步党已从各方面极力设法,尤望大总统更将尊重国会之意一为表示,或用命令,或谘两院议长,使宣明此意,以释谣诼。其议员公费,亦请迅即筹拨,使议员知政府之对于国会,并未改前度,则人人安心,而吾党亦得有辞以联络疏通,则两院多数之转移或非难也。(同上,674~675页)

第二天,梁启超再次致信袁世凯,提醒他:“古之成大业者,挟天子以令诸侯,今欲戡乱图治,惟当挟国会以号召天下,名正言顺,然后所向莫与敌也。”并警告他:“或以为兵威既振,则国会政党不复足为轻重,窃谓误天下必此言也。”(同上,675页)

也可以说,梁启超在为袁世凯出谋划策,但他维护国会的良苦用心亦昭然可见。他并不回避与袁世凯的关系,袁世凯称帝后,他作《袁世凯之解剖》一文,还说:“吾与袁氏近数年来,私交尚称亲善,袁氏至今犹费苦心欲引我与彼共事,吾于袁氏历年常尽友谊以相扶助相匡救,直至一月以前,犹未改此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四,8~9页)倒是后来者对梁启超多了一些理解,郑振铎在谈到梁启超加入“人才内阁”时就曾指出:“这一次的登台,在梁氏可以说是一点的成绩也没有。然他却并不灰心,也并未以袁世凯为不足合作的人。他始终要立在维持现状的局面之下,欲有所作为,欲有所表见,欲有所救益。”(《追忆梁启超》,75页)他的学生张荫麟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此时期先生在政治上之主张,可以一言蔽之:先从民智民德方面着力,而以温和渐进之方法改善其政治上及经济上之地位。惟其侧重民智民德,故于政治及经济上无具体而坚执之计画;惟其采温和渐进之手段,故易于优容军阀。民国以后先生在政治上得失之林,可得而论也。”(同上,107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