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说梁启超与章太炎有多少共同之处,无论是禀性、学术,还是政治立场和 行动方略方面,他们的差异、分歧之处都要比一致之处多得多。他们最初都是晚清 思想领域内开风气之先的领袖,是近代以来启蒙的先驱,他们的文章在当时的舆论 界是两面十分耀眼的旗帜,只是后来插在了不同的阵地上。
《时务报》两健笔
章太炎是浙江余杭人,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他是清代大儒俞曲园的学生。 俞曲园名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曾任翰林院编修,是自顾炎武、江永、 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一脉相承下来的朴学大师,当时是杭州诂经精舍的主持。1890 年,23 岁的章太炎受业于诂经精舍,"事德清俞先生,言稽古之学",在这里, 他"出入八年,相得也"。(《谢本师》,见《章太炎年谱长编》,11 页)他的国学造 诣之博大精深,即得益于此,而这是梁启超始终难以企及的。梁启超说,在清代学 术处于蜕变、分化、衰落的时期,只有一个人"能为正统派大张其军"。这个人是谁呢? 就是余杭的章炳麟。(《清代学术概论》,95 页)
与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章太炎走出书斋,也源自甲午年(1894 年)中国战败 于日本的刺激。他自己讲 :"乙未(1895 年),康有为设强学会,余时年二十八岁, 先是二十五岁始居杭州,肄业诂经精舍,俞曲园先生为山长,余始专治左氏传。至是, 闻康设会,寄会费银十六圆入会。"(《章太炎年谱长编》,27 页)冯自由也说:"岁甲午, 年二十七,闻有粤人康祖诒集公车上书陈请变法,诧为奇士。会康所发起之强学会 向浙省各书院征求会友,章乃纳会费十六元报名入会,间或投稿上海报馆发表政见, 文名由是日显。"(《革命逸史》上册,50 页)
由于有了这段因缘,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时务报》创刊后,汪康年、 梁启超就向章太炎发出了邀请。他在《口授少年事迹》中说 :"丙申(1896 年),二十九岁,梁启超设《时务报》社于上海,遣叶浩吾(瀚)至杭州来请入社。问 :'何以知余'?曰 :'因君前有入强学会之事。'"(《章太炎年谱长编》,36 页)冯自 由也说:"岁丙申,夏曾佑、汪康年发刊《时务报》于上海,聘章及梁启超分任撰述, 章梁订交盖自此始。"(《革命逸史》上册,50 页)冯氏所述多有不实之词,但他说 章梁的交往由此时开始,倒是真的。章氏与汪康年有旧,此前,他还写信给汪康年, 谈到他的办报主张。所以,他在接到梁启超的邀请后,没有迟疑,便答应了。夏曾 佑与梁启超关系密切,应该也是他欣然前往的原因之一。为此,俞先生还有些不高 兴。《章太炎自定年谱》提到这件事 :"至是,有为弟子新会梁启超卓如与穗卿(夏曾佑)集资就上海作《时报》(应为《时务报》),招余撰述,余应其请,始去诂经 精舍,俞先生颇不怿。"(《名人自述》,101 页)。
丙申十二月(1897 年 1 月),章太炎离开杭州诂经精舍,来到上海,在《时务报》 馆任撰述一职。丁酉正月二十一日(1897 年 2 月 22 日),《时务报》第十八册出版, 刊登了章太炎出山后的第一篇文章《论亚洲宜自为唇齿》,接下来,第十九册又刊 载了他的《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一文。章氏的学问、才华让人们大为叹 服,但也有人指出,他的文章文辞古奥,典雅有余而通俗不足。谭嗣同二月初七日 致函汪康年、梁启超时便赞叹道 :"贵馆添聘章枚叔先生,读其文,真巨子也。大致卓公似贾谊,章似司马相如。"(《谭嗣同全集》,514 页)三月十一日,黄遵宪致 信汪康年,也提到了章太炎,他说:"馆中新聘章枚叔、麦孺博均高材生。大张吾军, 使人增气。章君学会论甚雄丽,然稍嫌古雅。此文集之文,非报馆文。作文能使九 品人读之而悉通,则善之善者矣。然如此既难能可贵矣,才士也。"(《黄遵宪集》,466 页)不久,黄遵宪在写给汪康年的信中再次提到章太炎,他说 :"章君之文亦颇 惊警,一二月中亦可一二篇。"(同上,470 页)但黄遵宪的愿望没能变为现实,章太炎在《时务报》的撰述只能到此为止了。章太炎未必不想继续写下去,但他很快就与梁启超产生了分歧,而且闹得很不愉快,有一次甚至因言语不和还动了手。他 在给谭献的信中状告梁启超的门人打了他的朋友仲华。于是,丁酉(1897 年)三月, 章太炎便愤而离开了《时务报》馆,他们这一次合作的时间,最多不超过四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