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强干李夫人
梁启超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 :两位夫人和一个红颜知己。第一位自然是他 的夫人李蕙仙。这位李夫人可是大有来头。据夏晓虹教授考证,她的本名应该是"端蕙","蕙仙"只是她的表字。梁启超曾作《上海遇雪寄蕙仙》一诗,题下有注:"蕙仙, 李夫人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五〔下〕,1 页)但是,生活中大家叫惯了"蕙仙","端蕙"这个本名反倒湮没在历史深处,很少有人知道了。
李端蕙的父亲李朝仪,字藻舟,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进士,为官经历贯穿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从直隶(河北)平谷知县,一步步做到顺天府尹, 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长。李端蕙就出生在他治理永定河的任上。她有个叔伯哥哥叫 李端棻,幼年丧父,叔父李朝仪很赏识他,待他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李端棻也处 处学李朝仪的样子,立身行事都很正直,后来官做到礼部尚书,成为著名的维新派 大臣。李朝仪的"北京市长"只做了两年,光绪七年(1881 年),他不幸去世,全家便回到贵州。光绪十五年(1889 年),广东乡试,李端棻担任主考官。梁启超是 众多参加考试的举子之一,那年他只有十七岁,考试结果一公布,他名列第八,成为当时十分耀眼的一颗新星。面对这样一位前途不可限量的少年才俊,李端棻马上 想到了他的堂妹李端蕙。此时的李端蕙已经二十一岁,尚待字闺中。发榜后,按照 规矩,中举的士子都要拜见座师,李端棻事先就请了副主考王仁堪(可庄)做大媒, 要把妹子许配给梁启超。据说,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王副主考有个女儿,也不 曾婚配,他对梁启超也非常赏识,一心想把女儿嫁给梁启超,没想到却被主考大人 抢了先,无奈之中,也只能做这个月老儿了。
梁启超出身寒素之家,本为一介寒士,由于才华出众,受到主考官的嘉赏,后者还主动提出结亲,不只是官场中的一段佳话,对梁启超来说,也是十分荣耀的一 件事。两年后,大约在光绪十七年(1891 年)入冬的时候,梁启超千里迢迢赶到北京, 与李端蕙完婚。婚后的梁启超与李端蕙暂住在宣武区永光寺西街旧门牌 1 号的新会 新馆。这一年梁启超虚岁十九岁,新夫人大他四岁,应该不会小于二十三岁。第二 年的夏天,他便和夫人李端蕙一起回到了故乡-广东新会县茶坑村。梁家世代务 农,仅靠几亩薄田度日,家境并不宽裕,新婚夫妇刚到老家时,连一间像样的新房 都没有,只能借用梁姓公族书室的一个小房间权作新房。广东的气候炎热潮湿,初来乍到的李端蕙很不适应。但是,这位生长于官宦之家、从天子脚下嫁到中国极南 一个乡村的大小姐并没抱怨,也不嫌弃,很快便适应了梁家贫寒俭朴的生活,操持 起家里的日常杂务,梁家上下都对这个新媳妇交口称赞。梁启超的生母赵太夫人五 年前就已仙逝,继母只比李端蕙大两岁,李端蕙仍极尽孝道,日夜操劳,精心侍奉, 在乡里也博得了贤妻良母的美名。
婚后的梁启超并没在家里久住,他当时正求学于康有为,为了完成学业,婚后 不久,便到万木草堂读书去了。万木草堂在广州的长兴里,离新会的茶坑村有百里 之遥,交通又不很便利,所以,这对新人总是相聚的时候少,分离的时候多。随后 的几年里,梁启超曾两度进京参加会试,夫妻在一起的机会就更少了。这时的北京 已然是风雨欲来,整个国家都处在危难之中。甲午一战,老大中国败于蕞尔小国日本,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求和,准备割让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并赔偿白 银两万万两。消息传来,群情激奋,康有为首倡公车上书,请朝廷拒绝和议 ;梁启 超则日夜奔走,联络各省举子,聚议于北京城南的松筠庵,并连夜撰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要求,造成了前所未有之大事件。此后的梁启超,其人生 道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不再把考取功名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是以一个改 革者、启蒙者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全身心地投入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时代浪潮。 他奔走于北京、上海及湖南、广东各地,开学会,办报纸,写文章,登讲坛,为中国的富强和进步大声地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