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类别模糊(如何应对)(2)

想象一下,假设每个人每天都要穿一件魔力T恤衫上班。T恤衫上列有我们过去24小时内看的所有电视节目——真人秀、倒人胃口的情景剧,以及所有我们没打算看却坐在那儿看完的节目。第二天,在我们踏进办公室的那一刻,前一天发生的所有令人不快的生活细节都会展现在同事面前。如此一来,可以想象我们看电视的习惯就会多么迅速地发生改变,我们会少看多少电视节目,我们在更换频道时会变得多么睿智。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选择最终都会被公之于众。

当我们的消费行为从私密性转为公开性后,变化的其实是我们的注意力。当我们独自一人消费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毫不在乎,所以也就表现得毫不在乎。但是,一旦我们知道有别人在注意我们,我们就会开始注意自己的消费行为,有时候甚至是非常注意,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都有可能成为展示自己的一扇窗户。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密切注视自己的消费行为,会以一种在其他时候不会采用的方式进行消费。出门之前,我们会换衣服;与上司共餐时,我们会特别注意饮料的选择;就连在选择忽视某种社交礼仪时——例如,在参加很正式的宴会时穿上最破的牛仔裤,也是一种刻意的、不怀好意的选择。消费行为已经进化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表演。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公共世界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最为明显。踏上这块土地的临时游客,会感觉自己好像无意中卷入了一个全球性展示游戏中:消费行为是身份的象征;人们通过展示自己消费的商品来展示自己。

请看Facebook中的一段话:

兴趣:我喜欢文身、路虎揽胜越野车、波士顿红袜队、iPhone、UGG品牌的雪地靴,也喜欢体育锻炼,喜欢喝女士饮料,喜欢纸莎草卡片、橘滋牌女装、丝芙兰专卖店销售的化妆品和哈德森牛仔裤。我还喜欢布兰妮·斯皮尔斯,喜欢古铜色的肌肤。

在上面这段话中,你看到的是一种与传统广告模式背道而驰的宣传模式——用品牌来展示演员,而不是由演员来展示品牌。我们很容易低估这些网络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在浏览Facebook、Match.com或Twitter时,你要记住,网页上的文字之所以会出现,都是为了塑造这个人在你心目中的印象。像“没有咖啡和匡威帆布鞋我就活不下去”这种帖子,看似漫不经心,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其实,当提到社交网络这种表演艺术时,有时会觉得它就是一种市场营销方式——每个人都是宣传人员,只不过他们宣传的产品就是他们自己。

请试着登录互联网,仔细观察。消费行为俨然已经成为这一代人的身份外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