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分析的象牙塔(3)

·掌控一切。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把公司经营得井然有序,凡事一把抓。将组织结构设计得滴水不漏,撰写长篇大论的工作说明,建立复杂的组织矩阵模型,把所有可能发生的事都考虑在内,发号施令,作出明确的决策,把人视为生产的要素。

·只要激励对了,生产力就会随之提高。如果提供可观的奖金给有效率、完成任务的员工,生产力的问题自然能够迎刃而解。绩效优异的人可以获得超高的奖金,最后面30%~40%工作不力的人则予以淘汰。

·通过检验来控制质量。质量就跟其他环节一样,可以通过命令来掌控。如果有必要,不妨把质量控制部门扩大3倍(日本汽车制造商的每单位生产质量控制规模只有美国的1/3,这就不用管了)。让质量管理人员直接对总裁报告,我们会让他们(员工)知道商业的真谛是什么。

·公事公办。如果你会看财务报表,你就有管理的能力。要想赚大钱,只需要把员工、产品和服务三项资源整顿好了就行。

·高层主管过分精明。仔细美化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外人自然会对你赞誉有加。最重要的是,每季度的盈余最好都能不断增长。

·如果不再增长,那一切就完了。在这个产业再也没有机会时,可以转而投入另一个陌生的产业。至少这样我们可以重新追求增长。这些传统的商业理性主义至今在商界依然扮演引擎般的角色,可是大多数卓越企业却不是靠这些成功的。为什么?理性主义有何缺失?

一个原因在于理性主义过分强调计算、分析,本身就充满保守的偏颇。降低成本成为首要任务,提升营收反而成了次要的工作。这会导致业者过度侧重成本,而不重视提升质量和价值;宁可把旧产品拿来修修补补,也不愿意开发新产品或业务工作。想要提升生产力时,只知道从投资下手,而不是激励员工的士气。在商业决策上,分析取向的弱点还包括:人们知道哪些事情容易分析,于是在那上头花比较多的时间,其他的环节多多少少就遭到忽视。

正如哈佛的约翰·斯坦布鲁纳的观察心得:“如果需要像计量分析般精确,人们只会分析眼前的问题,而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这样一来,人们会过度重视分析成本,因为数字是“最实际”的,而且这是机械性的计算,比较容易掌握。其中的例子包括:买一台新机器来取代19名员工,减少25%的文书工作,关闭两条产品线以及加速其余的产品线生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