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有闲心侍郎捧才子,没缘法道士弃顽徒(11)

家里除了媳妇就没有人管他。而这个媳妇儿也只知道一味地疼他,哄他,舍不得管束他。结果守仁在家里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一点儿书也不读,一点儿心也不操。就这么清闲了一段时间,守仁平时结交的两个小兄弟钱若木、王思舆找上门来了。

原来守仁进京赶考的这段时间,他这帮小兄弟们闲来没事,就打算结个诗社,大家坐在一块儿吟诗作赋,充充风雅,打发时间。这帮人都是公子哥儿,家里非官即绅,要钱有钱,要名有名,要面子也有面子,就靠了这三样东西,硬是在大名鼎鼎的龙泉寺里借了两间房子,结了一个“龙泉诗社”。

这龙泉寺就建在余姚城里的龙泉山上。

龙泉山也叫灵绪山,面对着姚江,不大,也不高,可半山腰有一道好泉水,名叫龙泉,终年不涸,清冽甘甜,拿来泡茶是上品。当年南宋高宗赵构逃到江南建立朝廷,听说了龙泉之名,特意上山取水,登上山顶一看,整座余姚城尽收眼底,苍江碧树,云淡风长,景色如画,说了一句“泉好,景更好”,后人就在龙泉山顶建了一座亭子,取名叫“更好亭”。自此龙泉山就成了浙东第一山水名胜之地。

山是名山,龙泉寺自然也是座大庙,这座寺院始建于东晋咸康二年,弥陀阁、千佛阁、蟠龙阁、罗汉院、上方寺、中天院、东禅院、镇国院、唤仙亭、龙泉亭,加上那座大名鼎鼎的更好亭,从山脚一直修到山顶,远远望去,整个龙泉山南麓古柏参天,苍松入云,青绿之间尽是红墙碧瓦,亭台殿阁,富丽堂皇。往年庙里香火盛,僧人多,半个余姚城的人都来游山赏景拜菩萨,热热闹闹。可这几年浙江省内连年闹灾,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穷,龙泉寺的香火也不像往时那么旺了。庙里的僧人为了多得几个钱,就把两间僧房腾出来,借给这几个公子哥儿起了诗社。

这帮年轻人里就数王守仁才气最高,名声最响,所以这帮小兄弟一听说守仁从京城回来了,赶紧跑来拉他入社。守仁在家里正闲得发慌,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王守仁没来入社的时候,这个诗社里的年轻人个个都在写诗,也都觉得自己算得上半个诗人。可守仁一来,他的诗一出手,其他人就只剩下叫好的份儿了。

守仁这小伙子太聪明,走到哪里都拔尖儿,对这个早习惯了,也不怎么在乎。每次来诗社都有新诗,少则写两三首,多则十首八首也不稀奇。有时候写了好诗,就被人传抄出去,看了的人无不称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