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有闲心侍郎捧才子,没缘法道士弃顽徒(7)

这是王守仁自进学以来,所听到的最痛快淋漓的一句话!一时乐得几乎手舞足蹈起来。李东阳却一点也没有激动:“‘圣贤’虽然人人可做。但真要动起手来,却又谈何容易?必须能吃得苦,受得气,忍得寂寞,下得功夫。立志,勤学,磨砺,彻悟。除此之外还有一步要走……”

“是什么?”

李东阳微微摇头:“这个我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是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彻悟之后,再彻悟一次!”

一句话又把守仁给说糊涂了。

到这时候,李东阳已经把眼前这个年轻人越来越看重,再说出话来也就有份量了:“贤侄聪明过人,是个翘楚之才,但人生在世颇多艰险困苦,‘聪明’二字并不足恃。我这辈子结识了不少人,大半都是聪明人。可这些聪明人很多都把脑子用到‘圆滑’上去了,一沾圆滑,俗气入骨,再不会有什么出息。所以当年孔圣人给这些人起了个名字叫‘乡愿’,最看不起他们。咱们今天初次见面,可我看贤侄身上倒没有这圆滑的俗气,反而狂放不羁,一身傲骨,难得!以后要多用功,多用功……”

守仁聪明得很,一听李东阳说到正题上,赶紧就问:“要入圣学门径,该在什么地方入手,先生能否指点一二?”

听守仁问出“入手”二字,李东阳颔首微笑:“贤侄问得好。要想做学问,一定得有个入手的地方。在这上头有两位前辈的经验最好,可以学学。”

“哪两位?”

“我中华上国尊奉儒家学说,是从汉武帝起的。可真是把儒学当成大学问苦心钻研,却始于宋。在宋朝出了两位大儒,一位是朱熹老夫子,认为学问应该从‘格物致知’入手,广学博论,皓首穷经,他这一脉后世称为‘理学’。另一位陆九渊先生和朱老夫子是朋友,他却认为天下至理皆在人的心里,心即是‘理’,讲究的是一切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思考所得就是道理,书看不看,倒在其次。所谓‘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后世把陆九渊的学问称为‘心学’。宋孝宗淳熙二年,这两位大宗师会于江西广信鹅湖寺,各展胸襟,纵论圣学,史称‘鹅湖之会’……”

守仁忙说:“这‘鹅湖之会’我听父亲说起过,朱子讲的是微言大义,而陆九渊所论近禅,多半不通。”

一听儿子说这话,王华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