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项目管理(5)

1.3.2  转变现有组织和政府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采用的是“平调”和“科层制”组织结构所带来的囿于部门权限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各种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是以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的资源配置方式,所以,现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这一状况亟待改变。

科技部调查显示[5],我国科学仪器的利用率只有2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70%~200%(按8小时/日为100%计);我国某种卫星地面接收系统,仅民用就有31套(甚至两所大学仅一墙之隔竟各有一套),而同样设备美国只有1套,欧盟仅有3套[6]。同样,我国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也不高,如国资委监管的央企在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研发投入分别占全国非财政性创新投入的51.1%、76.9%和88.2%,但是部分央企的创新产出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却远远不及一些民营企业。可见我们当前所采用的基于单位或部门的资源配置模式无法很好地保证创新产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尽快将现有的基于单位或部门的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基于活动(项目)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1.3.3  转变现有组织和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导向

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使大家习惯于“封建割据”、“不为人先”、“安于现状”、“看摊守业”“墨守成规”等价值观,体现这种价值观的社会文化不鼓励、不支持创新活动,使人们不勇于应对挑战,不敢于承担责任,这不利于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开展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真正地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必须勇于投身服务为民的创新活动之中。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创新活动包括三方面:一是人们在认识自然与人类世界的过程中创造新知识的活动——科学;二是人们利用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活动——技术;三是人们利用科学和技术创造社会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创新活动——工程[7]。三者构成了一个创新型国家的创新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4(图略)所示。

图1-4  创新型活动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