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支火腿肠这样诞生

说起火腿肠可能没有人会不知道,但在洛阳肉联厂改名为“春都”公司之前,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火腿肠”是个什么玩意儿;说起高凤来可能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但高凤来却是“中国火腿肠之父”。

高凤来,1939年出生于河南省滑县。“文革”期间毕业于焦作矿院(现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中专部,在读书期间就被打成“右派”分子,毕业后即下放到洛阳地区某煤窑劳动改造。在劳动改造期间,曾遇煤矿塌陷被封埋,三日后被解救。古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文革”结束后,高凤来最先是到洛阳地区行署行政科负责基建工作,后调往洛阳地区肉联厂。

洛阳地区肉联厂1958年建厂,当时叫洛阳冷冻仓库,是解决河南省西部地区城市群众吃肉的总仓库。其主要业务是杀猪卖肉,也多少生产点熟肉制品,如猪头肉、烧鸡等。厂子不大,但小日子一直过得比较滋润。在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时期,风平浪静地度过了几十年。

1985年,国家放开肉品市场计划管制,允许个体经营屠宰,参与市场竞争。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成千上万的“小刀手”(杀猪屠户),开始与国营肉联厂抢饭碗。个体屠户经营方式灵活,能更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在他们的冲击下,号称“国营一把刀”的国营肉联厂在失去计划经济体制“统购统销”的庇护后,其独霸天下的优势荡然无存,据统计,全国1 600家国营肉联厂95%以上出现亏损,陷于几近倒闭的风雨飘摇之中。

1986年上半年,洛阳肉联厂虽然没有亏损,但却面临着市场疲软的严峻考验。当年市二商局给肉联厂下达的年利润任务是120万元,厂长担心完不成任务不敢接受。那时中央对国有企业已经推行承包经营的改革政策,为了盘活洛阳肉联厂,洛阳地区行署决定在洛阳肉联厂试点,召开职工大会,公开竞聘厂长。1986年8月8日,在河南省八一路商业礼堂召开的经营承包大会上,时任技术副厂长的高凤来站出来参与竞聘,经过公开答辩,一举胜出,以最高票数当选厂长,在竞聘会上,他从主管财贸的副市长手里接过了大红聘书。

凭高凤来的直觉预测,在猪肉市场这种完全凭市场调节的无序的市场竞争下,光靠杀猪卖肉这种初级产品是无法与个体竞争的,必须生产一种个体户做不了的深加工产品来同他们竞争。熟肉和罐头这些在计划经济年代的紧缺商品,现在都已充斥着整个市场。那么,究竟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好呢?带着这种疑问,高凤来决定找市领导,同他们探讨出国参观考察的问题。

高凤来的提议很快得到了批准。在一次国际食品机械博览会上,高凤来首次见到了一套西式灌肠设备,这是一套会生产“塑料棒棒”的机器,高凤来认真观察了它的整个生产流程后,问日本展商这是什么“武器”。日本展商告诉他:这叫西式高温灌肠接扎机,肠衣是食用级的PVCD六层真空包装膜,肉被它包装起来经过高温杀菌后,能放半年不坏。

高凤来果断地判断这是能给全厂带来效益的好东西。他看好这种产品,是因为他预测到中国人的生活节奏会像西方一样越来越快,而火腿肠这个产品形态正好能满足未来人们的需求。回国后,他竭力说服市领导同意引进这套世界一流的西式灌肠设备。

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束缚,有些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尚未彻底改变,当高凤来决定投巨资引进火腿肠生产设备时,招致了全厂上下的种种非议:“高凤来贪大求洋!做事不切实际。”“这分明是败家的做法,是在把全厂员工往火里推。”种种议论使高凤来意识到转变职工观念的重要性。于是,他在全厂开展了“出路在哪里?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终于赢得了全厂职工的支持。

据肉联厂一些老职工回忆,设备引进后,高凤来每天和技术人员一起,从设备的安装、调试,到生产工艺、火腿肠的配方及味道,一次次做试验,不分昼夜,他胖胖的身体费劲地蹲在地上和职工们研究生产工艺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当时引进的两条火腿肠生产线到厂后,发现西式风味并不适合中国人口味。于是高凤来亲任组长,成立配方工艺研究课题组。从中国传统灌肠入手,结合西方高温生产工艺,历经上百次试验,终于研制出“国产化”火腿肠。这种火腿肠配方中肉含量为80%多。投入市场后,消费者这样描述春都火腿肠:“撕开一个口,满车厢香味”、“吃着净是肉”。

春都创造了一个行业标准,火腿肠行业的标准就是春都标准。

这样,在高凤来的坚持下,一种新的产业——火腿肠产业于1986年在中国诞生。而第一支双汇火腿肠,诞生于6年后的1992年2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