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长期战争开始(17)

一九四○年四月,德国重型坦克部队绕过马其诺防线,攻进比利时和法国,英国远征军仓皇越过英吉利海峡撤军回国。法国在一个月之内溃败投降。伦敦方面,丘吉尔取代张伯伦出任首相。美国国会通过征兵法案,罗斯福政府立场趋向中国,与日本对抗。希特勒进攻波兰之后不久,蒋介石曾写下,必使中日战争与欧战问题同时连带解决。罗斯福总统也明白其中的关联。周恩来臂伤痊愈,于三月离开莫斯科回到延安,这一次公开搭乘的可能是苏联飞机。周恩来留下一份档案《关于蒋介石信赖的人士之资料》,内容客观、不任意下判断,也吻合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对蒋氏意图的乐观报告。周带了一份共产国际的决议回到延安,此一决议让中共中央有更大空间自己作决定。斯大林依然相信毛泽东遵守他和共产国际目前在中国的优先政策——支持蒋委员长领导统一战线抗日。毛却把此一决议解读为,准许他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去更积极把势力扩张到国民党地区和敌后地区。一九四○年四月,毛给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名义上的军长是国民党员)一封信,强调“发展的方针”“就是不受国民党的限制”。毛泽东下令共军自主独立地扩张和建立新基地。

结果是重庆接到更多报告,指控中共涉嫌或实际攻击政府军,且采取了其他“非法行动”。一九四○年春天,何应钦和蒋多次“严重警告”周恩来有这些事件发生。即使如此,八路军部分单位仍在六月渡河到黄河南岸。此外,项英领导的新四军跑到长江北岸活动也已有一段时候,因为江北更易征集新兵,更适合游击队活动。两项行动都已明白违反中共原先接受的对其部队布署之限制。

七月间,重庆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毫无疑问奉蒋指示,提议所有的共军部队,包含新四军和八路军都集中到一九三八年之前黄河河道的北边。在周恩来面前,蒋把它说成是避免“不同战区之间内斗”的计划,然后以命令的口吻表示,他“真诚”希望共产党会“绝对服从”。据韩素音的说法,周支持这个计划。如果此说为真——其真实性得到后续事件的支持——这乃是蒋介石和周恩来合作,力图维持统一战线的另一个例证。周恩来可能已经看到,蒋愿意放弃黄河旧河道以北广大的地区,包括北平、天津、与伪满洲国接壤的所有地区,以及与外蒙古接壤的过半地区。这个让步实质上可使中共控制地区和苏联接壤。可是,毛泽东拒绝接受,因为他不只希望在黄河以南继续活动,也希望到长江以南发展。

周恩来和毛的歧异也充分表现在一九四○年八月三日他写给共产国际季米特洛夫(Georgi Dimitrov)的一封信当中。周写道,看不出来蒋介石有向日本投降的迹象。周又说,国军需要得到苏联更多的军事援助,尤其是飞机。此外他又说,蒋考虑派宋子文到莫斯科交涉,也要周参加这个代表团。周急迫请示斯大林,他是否应参加。周在这封信里没有批评蒋,对于中央军此时正在骚扰或攻击新四军及其他共军部队,毛泽东迭有抱怨,但周并没有附和。周反而说,政府军这种攻击的危险已经过了。

毛泽东兵力成长快速。一九四○年秋天,他批准出动一百零四团兵力协同作战,攻打山西、河北境内日本人控制下的铁路、公路、煤矿和其他基础建设。这个攻势摧毁数百至上千公里的铁轨,炸毁桥梁,破坏其他防务薄弱的设施,但是到了九月底,八路军人员伤亡约两万两千人,而日军的损失估计只有三四千人。日军投入大量援军,展开“扫荡战”,收复全部失土。日军到处设置防御性强的碉堡、壕沟,并制定“杀光、烧光、毁光”的三光策略——意即杀光所有的中国人,小孩也杀无赦;游击队活动地区的农村,凡找到牲口家禽,通通杀光;所有的建筑物一律烧光;所有的作物、水坝、水井、运河,全部毁光。日本人又设立一套“受保护村庄”系统——肯合作的村民集中居住,他们的作物不会被没收,壮丁不会被拉夫,居民不会被滥杀。不消几个月,共产党占领区人口从四千四百万人剧降至两千五百万人。如蒋介石所预见,一九三九年九月法西斯的反共公约寿终正寝后,东京当局想方设法要加入包括苏联在内的反民主的极权主义国家集团。东京希望此一发展,以及它本身和苏联的修好,会促使莫斯科终止对华援助。日本的极端国家主义者惊讶地发现,不仅把对布尔什维克的仇恨搁到一旁容易,全球新秩序概念也不难转变成:德苏瓜分欧洲、日本独霸亚洲。日本九月二十七日和希特勒、墨索里尼签署三国公约之后,蒋告诉他的高级将领,这个所谓的“轴心公约”将推动他自一九三四年以来即预测的趋势:推动日本南进扩张——它势必使得皇军与美、英、法发生冲突。日军已经跨过北越边界,法国维希政府很快就投降。但是,果如蒋之观察,日本和希特勒、墨索里尼结盟,甚至和苏联间接挂上钩,日本此举不啻是在太平洋树下强敌,使他们自然而然成为中国的盟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