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典范时代(1)

迈克尔·波特

从国家的层面来考虑时,“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

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也正是国家如何刺激产业改善和创新的关系。

在全球各种竞争场合中,为什么有的国家成功、有的国家失败?这似乎已经成为当代最热门的经济话题。“竞争力”更是每个国家从产业界到政府,人人关心的主要议题。

比如说,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质疑:为什么美国的经济会长期衰退,而其他国家则在国际贸易中日日超前?日本与韩国虽然被视为产业发展成功的样板,但在它们国内,各方同样为了“竞争力”的问题而辩论不休。而前苏联与其他东欧、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调整它们的经济体系,开口闭口谈的还是“如何提升国家竞争力”。

“竞争力”虽然一再被提起,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却问错了问题。

如果问问题的目标是为了找出企业发展或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那么我们更应该问:国家为什么能够成为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基础?或是换别的说法: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企业能在某些领域里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为什么某项产业里的许多领先者,通常都出现在同一个国家?

德国为什么是全球印刷机产业、高级轿车、化工产业的集中地?瑞士为什么是世界重要的制药公司、巧克力食品与贸易业的基地?美国为什么能在个人电脑、软件、信用卡、电影等产业中独占鳌头?意大利的企业为什么可以在瓷砖、雪靴、包装机械以及工厂自动化设备方面表现强势?而日本企业又为什么主导了家用电器、照相机、传真机以及工业机器人等产业?

这一连串的“为什么”,应该如何解释呢?

对于必须在国际市场中竞争的企业而言,这些问题的答案很明显。企业必须了解,它的发展限度与所处国家的优劣势息息相关。国家也是企业在国际上创造或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国家经济若要繁荣,企业是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因为它的生产力决定了国家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形成企业改善效益与提高效率的能力。然而,对于有意在特定产业领域内追求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生产力的优劣似乎又与国家环境有关。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