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货币贸易体系在技术上可以说是以下四项比率的随机组合:
1.国内金银比价;
2.国内金银及其铸币比价;
3.国际金银比价;
4.国际金银及其铸币比价。
即使放在今天,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字游戏,在这个游戏里,存在着最基本的三个不确定因素:
1.金银产量的不确定;
2.金银铸币磨损量的不确定;
3.铸币成本的不确定。
由于“三个不确定”导致“四项比率”起伏动荡,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跌宕起伏都会从中形成投机空间,对货币与贸易的影响取决于这个空间的大小和渠道的开放程度。如此一来,无论是威廉·朗兹的贬值论,还是约翰·洛克的白银贸易论,其功效都显得很一般,甚至有些蚍蜉撼大树的荒谬感。因为无论你做出怎样的改革方案,都至多只能够维持“四项比率”中的第2项及“三个不确定”中的第3项,况且这种维持并不具备持久性,一旦其中那些你无法掌控的因素出现微小的变化,那么投机浪潮就会立刻兴起,随之某一种货币的信用就会受到打击。假如是本位币的信用出现下降,那么挤兑现象就会出现,政府就会再次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踌躇而抑郁。
表2-2-11558年至1649年,年均铸币发行量(单位:英镑)
时期白银黄金
1558-1649年17196186299
1649-1694年83886155853
从表2-2-1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银币在逐渐走下坡路,金币正大行其道。这说明同时期白银升值,黄金贬值,老百姓把银币藏在家里或是融化掉换金币,投机商在国际金银及其铸币市场上敲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大量白银外流。在金属货币时期,当一种货币被大量储藏、融化或是被大量投入在国际货币兑换中套利,那么这种货币就无法作为本位币。因为由于本土投机和国际投机的难以遏制,会导致它的流通和购买力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不确定的,所以会出现一时挤兑,一时无人问津的大起大落。如此起伏不定,国家经济就无法长期稳定发展,这时货币改革就会自然的被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