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货币创新,货币购买力总能增加,从而改善穷人的命运。这个观念成为后来提倡发展土地银行及其类似机构的设想的理由。
——福里斯特·卡皮
福里斯特是一个介于政客与经济学家之间的人,他有为滥发货币辩驳的嫌疑,但这句话却不无几分道理。任何一种货币都有其本身的弊端。当一种货币的弊端开始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时候,它就会被自然淘汰,旧的货币制度亦将随之改变,这种更新是经济规律。从复本位到金本位再到纸币,其中的核心在于信用。任何一种货币都是信用评估下的契约媒介,所以任何一次经济危机与货币革命都无外乎是社会信用道德败坏所造成的。当新的信用框架建立之后,总是会出现购买力增加的现象,就像人们总是可以轻易地从新认识的朋友那里借到东西。
欧洲进入商业革命阶段之后,货币体系的问题被前所未有的放大在人们的眼皮底下,成了统治阶层无法回避的难题。经历了亨利八世①的大贬值之后,由于格雷欣与伊丽莎白一世对货币体系努力进行修复,从而使英国的经济有了一个世纪左右的稳定。他们修复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但面临的阻力却非常之大。在格雷欣的辅佐下,统治阶层开始重新树立货币的信誉。格雷欣爵士作为金融顾问,在这件事情上是睿智的,他准确地洞察出了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而非数量,所以通过铸造高成色货币和设定一系列防止投机的货币法案稳固了市场状况。但好景不长,17世纪末,一个潜伏在欣欣向荣的市场表象之下的危机在任何人都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然爆发了。
这个危机的本质仍然是“格雷欣法则”,与格雷欣改革之前所不同的是,范围和渠道出现了变化。在格雷欣时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出现在英国本土贸易中,而在改革之后,由于货币信用的好转和对投机行为的严厉打击,本土贸易市场趋向稳定。然而那个时代的统治层对经济和金融的认知显然不够成熟,他们没有考虑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国际货币比价的问题,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谈及的汇率问题。
投机者在本土无法利用货币进行投机套利,便开始打起了国际货币市场的主意,这个漏洞成了英国经济的硬伤。虽然在当时亦有不少国家将国际之间的投机行为判定为犯罪行为,但金融领域的犯罪通常都会走在立法之前。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论怎样制止,投机者都能从中寻找到漏洞,加以利用。最简单的投机行为是利用他国的自由铸币权进行投机,具体方法是将本国的足值货币融化掉,然后运到一个指定的国家,这个国家需要具备以下三种条件:
1.该国货币与本国货币汇率为1∶×(×大于1);
2.该国铸币厂允许从民间收购贵金属或该国贵金属与硬币之间允许自由兑换;
3.该国货币与本国货币允许自由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