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的“出版缘起”,已在春、夏两册中写得很详尽,本册不再重复刊登,就留些篇幅说些比较新鲜的事吧。
话题当然还是从与我合作的摄影家阿祥说起。
从小在阳明山上长大的阿祥说,他对阳明山秋天最鲜明的记忆是柿子快熟了,贪吃的小孩把生涩的柿子摘下来,装进麻袋埋在溪涧里。也不知是谁教的,总之他们知道青涩的柿子经过水的撞击与漂洗,会逐渐熟成为橙色,变得香甜脆口,可以先吃为快。那时候,溪边偶尔会漂来些柚子或虎头柑,外表光滑无瑕,但他们知道那是水流漂洗不熟的,只捡起来当球玩。
阿祥还会在凉爽的秋日沿着小溪往上爬,爬到平等里的另外一个小山头玩耍。
孩子的认知总以为山头那一堆高高的咖啡色树木已经凋零,长大后才知道那是水杉,四季有不同的颜色层次。拍照那天,阿祥说他住阳明山近五十年,却从不知道这角落的水杉有着耀眼的金质色彩。
秋天是金色的季节,“气氛生活”以古生物水杉的身影拉开序幕。这树型有如宝塔一般的高大水杉矗立在阳明山上,也许是被台风吹弯了腰,到了深秋时节,倾斜的绿叶转成浅咖啡色。中午的阳光洒在她身上,焕发着金黄色的光泽,阿祥捕捉到一种逼人的贵气,非常华丽。
“岁时节庆”篇介绍秋天主要的中元节和中秋节。中元节俗称普渡,是祭拜孤魂野鬼的日子,阿祥拍摄了放水灯的景象。中秋是团圆的节日,在台湾几乎已演变成烤肉节,所以除了介绍月饼等各种团圆点心与台湾有名的凤梨酥外,也应景地介绍了烤肉的技巧。农民历的单元,则介绍了民间惯用的命相、命理习俗,并把古书《冰鉴》中所列的人物相貌以绘图手法呈现出来。
“以食为天”,中国人的素食变化无穷,本单元介绍了特有的根茎类、叶菜类、豆腐、菇蕈、蛋奶素。文化食物则介绍有名的“九尖十圆”──大闸蟹的吃法,蟹粉的制作,并以一篇《黄金好个秋》记述我小时候跟长辈们吃蟹的记忆。
《风干的角落》、《泡菜与小菜单》介绍腌制与风干的食物。零食部分,则介绍了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各类零嘴,还有把玩的童玩。
在“匠心手艺”篇,则以《欢乐派对宴客》为题,介绍派对气氛的掌握方法、请帖的设计、口布小礼物的设计、蛋糕的布置、插花的陈列手法等,希望能有个迥别于一般印象的派对气氛。礼物篇,介绍了月亮肥皂礼、但愿人长久蜡烛礼、苹安团圆烛、月亮咖啡礼盒、柿柿如意礼与竹编月饼礼。除此之外,我整理出一些中国京剧的脸谱、服饰、道具等,以图绘的方式表达;旦角的华丽头饰,则以摄影方式呈现。
“齐家心语”篇,首先出现的是中国人的戏剧历史长轴。我列出了中国人的剧码约五百多出,其中以加粗的字体显示重叠于不同剧种的一百四十多出戏。
《我们的戏剧》则透过民俗文学的角度,粗略介绍几种不同的表演艺术及中国的京剧。
接下来是三篇叙述我家的长辈走过一个大时代的故事:《读我母亲》、《读我父亲》、《读我公公》,以及一篇以现代眼光回看那时代的《结痂的伤痕》。
这是一个沉痛的撰写过程,希望后代子孙能够了解自家与国家所走过的,是一条多么曲折的路。
《逃不过数吗?》是我亲身体验的中国数术,此外还有命理的故事跟历史上记载的无字天书的介绍。“诗词与格言”则是把中国的诗人列表于历史长轴上,且把耳熟能详的诗词标示出来;此外把智者的生活格言整理出来,相信读者一定能温故也知新。
在“生活札记”篇,《我的菜园》介绍豆芽菜。豆芽菜是修补细胞的食材,不分季节随时可以种植,我养的豆芽像供养一个活的装置艺术。当然也介绍了培养豆芽菜的方法。酱料在“中国女人的厨房”里非常重要,这里详尽介绍了八十种酱料的组合,及醋与酱油的制作过程。《中国医学》,把中药材依照病名体系做分类。
“螃蟹宴”是秋天的宴客设计,八只纸折的螃蟹,装载着当季珍贵的海粉。“家计”篇则分享家庭常用的资讯表格。
亲爱的阿祥,我们一起走过多么丰美的秋天啊!
遗憾的是,秋天里有着我所无法遗忘的苍凉。
任 祥
二○一○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