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竞争优势到公司战略(2)

从一个长远的角度研究公司的多元化计划,是检验公司战略成败的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我在研究33家管理声誉甚佳的企业时,便采取一种独特的方式,检查大公司过往的记录(这项研究的细节,请参考本章的插入内容“相关数据从哪来?”)。研究中,每家企业平均进入80种新产业,以及27个新领域。在这些新尝试中,70%属于购并,22%是成立新公司,另外8%是联合投资。像IBM、埃克森、杜邦和3M等公司,都把重心放在成立新公司之上;而ALCO标准、碧翠斯以及莎拉·李等公司的多元化,几乎一致倒向购并(见表5-1)。

就成功的概率而言,这些数据描绘出一幅黯淡的景象。平均下来,企业在新产业领域的购并对象,超过半数会被转卖掉;如果企业进军的是全新领域,那么被购并的事业单位,又会有6成以上再被转卖。其中14家企业新领域的单位转卖率超过7成。在不相关产业的购并案中,转卖的记录更严重,平均转卖率高达74%(见表5-3)。即使像备受尊敬的通用电气,转卖所购并事业单位的比率也很高。表5-2上方的企业很明显是转卖比率偏低的一群,有些是因为并购经过了公司战略的深思熟虑,是成功的,而维持了低转卖比率;还有就是因为公司尚未面临事业单位的问题,还不需要再转卖。

我计算了这段期间每家公司股东的投资报酬总值(股价增值加上红利),再以此与它的转卖率比较。名单越在前面的企业,投资人获利超过平均值越多,但报酬率并不是衡量多元化成功与否的可靠指标。投资人获利通常依赖公司核心产业的传统吸引力。像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与通用磨坊,因为本业获利丰厚,所以能够补贴多元化的亏损。

我对使用股东价值评估企业表现的做法,持不同的意见。将股东的价值量化以评价多元化的表现,只能应用在多元化前后的股值比较上。由于无法作此种比较,它不可能用来评估多元化的成败。公司多元化后保留原事业单位的数目,可能更适合担任衡量企业多元化表现的指标。

相关数据从哪来?

我们研究了33家美国企业从1950~1986年的购并记录。这些企业是从多项产业中随机选出。我们选择1950年为基期,是为了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扭曲,并以这一年企业所在的行业为准。我们逐一核查每项购并、联合投资以及新设公司的记录,直到1986年为止,总共有3 788件。我们将这些决策行动分门别类成3种属性-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或产业部门(如金融服务),与母公司所在产业相关的新产业(如保险业),以及现有产品(服务)的地理性扩张;同时将它们分别归纳为与既有事业单位有关联或缺乏关联。接下来,我们就追踪母公司旗下的事业单位是否被转卖或关闭,这些情况又在何时发生,看看它们与企业能够维持多长的时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