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网络效应存在的充足理由。为了提供进入门槛,网络效应必须是某家企业的专有优势。互联网的开放性、其标准和规则的大众性和浏览的便捷性使得单家独立的企业很难获得网络效应所带来的效益(当然,美国在线是一个例外,它成功地在在线社区的外围保留了自己的领域,但这并不是规则)。即便某家企业足够幸运,能够控制一种网络效应,而一旦涌现出大量客户,这种网络效应通常也会导致利润的下降。而且,网络效应还受制于一种自我限制机制。一种特定的产品或服务首先会吸引那些需求被最大程度满足的客户。然而,随着渗透深度的加大,这种产品或服务对于市场中其余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便会降低,从而为具有不同特色的竞争者们提供了可乘之机。最后,创立一种网络效应需要大量的投资,这有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收益。从许多方面来讲,网络效应有些类似于经验曲线,会由于诸如成本优势等原因引起市场份额的垄断。实际上,经验曲线过于简单。事实证明,对经验曲线优势的执著追求会对许多产业造成灾难性后果。
同时,事实证明,互联网品牌很难建立。原因可能是相对于传统交易,虚拟交易缺乏实际会面和直接交流,从而使得客户感觉缺乏一种亲切感。尽管在产品广告、折扣和购买动机上加大了投入,但多数网络品牌并没有取得如现实品牌那样的影响力,而只对忠诚度和进入门槛产生了微弱的影响。
人们对互联网产生出无端热情的另一个误导原因是合作便能提高产业经济状况,从而实现双赢。实际上,合作需要有坚实的战略基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是如此。合作会以两种形式出现。第一种是通过与一种其他产业产品交互补充使用的产品。比如,计算机软件是对计算机硬件的补充性产品。在电子商务中,随着企业寻求提供范围更广的产品、服务和信息,补充性产品也越来越多。通过合作(通常是与竞争企业的合作)将补充性产品汇集已被看做是能够加快产业增长速度和避免目光短浅的破坏性竞争的一种方式。
然而,这一方法对补充性产品在竞争中所发挥作用的理解有失偏颇。诚然,补充性产品对一项产业的发展史非常重要的,比如,电子制表软件的应用加速了个人电脑产业的发展。但是,补充性产品不会直接影响到产业的盈利能力。一种相近的替代品也会降低潜在盈利能力,比如,一种相近的补充性产品可以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替代产品可以通过它们对五种基本竞争力量施加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到产业的盈利能力。如果一种补充性产品因为使产品的综合特性有了飞跃而提高了转换成本,那么它便会提高盈利能力。然而,如果一种补充性产品使得产业中产品的特点标准化(比如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那么它只会加剧竞争和降低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