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后,我又收到了韦恩的一封短信,信中再次对我们的访问表示谢意,并希望能再次见面。这年圣诞节我收到了他的贺卡,他并且告诉我,三部曲的第二部已经出版。过后不久,我在报纸上读到,金斯利·艾米斯出版了他的自传,在英国文坛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因为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在书中对许多文艺界的知名人士进行了无情的攻击,这其中就有他昔日的好友约翰·韦恩和诗人菲力普·拉金(Philip Larkin)。英国报刊上把他比作一头狺狺狂吠的rottweiler(一种凶猛的狗)。这究竟是文人相轻的一种表现呢,还是出于宣传的需要来炒作呢?这就只有艾米斯心中有数了。
次年夏天我回国,接下来的两年中圣诞节前我都寄去了贺卡,也收到了他的贺卡。一九九三年我寄去圣诞贺卡后,却没有得到他的回音,当时我也没有在意。直到一九九四年夏,英国友人,原执教于加的夫大学的英国文学专家C.泰扎克(Charles Tyzack, 也是牛津出身)应聘来厦门大学执教。他告诉我,约翰·韦恩已去世了。
大约是去年吧,我在BBC中获悉,金斯利·艾米斯也去世了。这两位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在英国文坛上纵横驰骋的著名作家均已离开了人间。他们这两个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同学,出生、成名时间基本相同,两人去世的时间也不过相差三四年。如今,随着他们离开人世,“愤怒的青年”这一代人已经所剩无几了,但他们在二十世纪文坛上留下的印迹却是不会消失的,连遥远的中国也有不少喜欢他们作品的读者。
每当想起约翰·韦恩,我耳边仿佛又听到了他花园里苹果落在地上的啪啪声。还有一件令我常常牵挂的事,那就是不知他以牛津为背景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有没有完成,我很想有朝一日能读到他这部作品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