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二十四(17)

去而來而不知其所止,

〔注〕斯順之也。

〔疏〕語5既寂寥,故與無還6往。假令不往而往,不來而來,竟無至所,亦無止住。

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

〔注〕但往來不由於知耳,不為不往來也。往來者,自然之常理也,其有終乎。

〔疏〕假令往還造物,來去死生,隨變任化,亦不知終始也。

彷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

〔注〕馮閎者,虛廓之謂也。大知由7乎寥廓,恣變化之所知,故不知也。

〔疏〕彷徨是放任之名,馮閡是虛曠之貌,謂入契會也。言大聖知之人,能會於寂寥虛曠之理,是以逍遙自得,放任無窮。

物物者與物無際,

〔注〕明物物者,無物而物自物耳。物自物耳,故冥也。

〔疏〕際,崖畔也。夫能物於物者,聖人也。聖人冥同萬境,故與物無彼我之際畔。

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

〔注〕物有際,故每相與不能冥然,真所謂際者也。

〔疏〕物情分別,取舍萬端,故有物我之交際也。

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

〔注〕不際者,雖有物物之名,直明物之自物耳。物物者,竟無物也,際其安在乎。

〔疏〕際之不際者,聖人之達觀也;不際之際者,凡鄙之滯情也。

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