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二十三(11)

今乃盛談至言以脩心衛,然則古之君子,誰能遣於言說而免於脩為者乎。

老聘曰:不然。夫水之於洵也,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於德也,不脩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脩焉。

〔注〕不脩不為而自得也。

〔疏〕詢,水也3澄湛也。言水之澄湛,其性自然,汲取利潤,非由脩學。至人玄德,其義亦然,端拱巖廊而物不能離,澤被韋品,日用不知。若天高地厚,日月照明,夫何脩為?自然而已矣。

孔子出,以告顏回曰:丘之於道也,其猶釀雞與。

〔注〕醴雞者,套中之蠟蝶。

微夫子之發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注〕此吾全於老恥,猶套中之與天地矣。

〔疏〕醯雞,醋套中之蠟蠔,每遭物蓋磨頭,故不見二儀也。亦猶仲尼遭聖邊蔽履,不見事理,若無老子為發覆蓋,則終身不知天地之大全,虛通之妙道也。

莊子見魯哀公。一展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

〔疏〕方,衍也一莊子是六國時人,與魏惠王、齊威王同時,去魯哀公一百二十年,如此言見魯哀公者,蓋寓言耳。然魯則是周公之後,應是衣冠之國。又孔子生於魯,盛行五德之教,是以門徒三千,服膺儒服,長鋸廣袖,魯地鈴多,無為之學,其人鮮矣。

莊子曰:魯少儒。

〔疏〕夫服以象德,不易其人,莊子體知,故譏儒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