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二十三(10)

亦猶人處於大道之中,隨變任化,未始非我,此則不失大常,生死之變,蓋亦小耳。

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

〔注〕知其小變而不失大常故2。

〔疏〕喜順,怒逆,樂生,哀死,夫四者生崖之事也。而死生無變於己,喜怒豈入於懷中也。

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將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又得喪禍福之所介乎。

〔注〕愈不足患。

〔疏〕夫天地萬物,其體不二,達斯趣者,故能混同。是以物我皆空,百體將為塵垢;死生虛幻,終始均晝夜。死生不能滑亂,而況得喪禍福生崖之事乎。愈不足以介懷也。

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於隸也,

〔注〕知身之貴於隸,故棄之若遺土耳。苟知死生之變所在皆我,則貴者常在也。

貴在於我而不失於變。

〔注〕所貴者我也,而我與變俱,故無失也。

〔疏〕夫合棄僕隸,事等泥塗,故知貴在於我,不在外物,我將變俱,故無所喪也。

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足以患心。已為道者解乎此。

〔注〕所謂縣解。

〔疏〕夫世物遷流,未嘗有極,而隨變任化,誰復累心。唯當脩道達人,方能解此。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脩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

〔疏〕配,合也。脫,免也。老子德合二儀,明齊三景,故應忘言歸理,聖智自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