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山寨”庄子成经典(1)

谈完书法我们来聊文学。

如果有人以功利的目的来问我读《庄子》有什么显而易见的好处,我会毫不思索地告诉他:作为一个中国人,读《庄子》可以让你明白什么是好的文章,什么是文学的语言。作为一个以汉语为母语和主要工作语言的人,如果要写好文章,不熟读《庄子》怎么行?

中国文学史上至少有三位大文学家说过类似的话。一位是唐代的柳宗元,一位是北宋的苏东坡,一位是清初的金圣叹。柳宗元论文,说要“参之《庄》《老》,以肆其端”;苏东坡主张,只有把《庄子》《孟子》与《史记》这三部书背熟,才能做得大文章。在这三部书里,他最喜《庄子》:“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而以特立独行著称的金圣叹,更是将《庄子》列为他选定的“六才子书”之首。金圣叹所说的“六才子”,是指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施耐庵、王实甫。所说的六才子书,就是《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金圣叹认为天下文章的写法尽在这“六才子书”里,主张用“六才子书”来代替儒家的“六经”作为童蒙课本。

坊间提到庄子的文章写得好,一般多会引用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庄子的评语:“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或者是郭沫若在《鲁迅与庄子》中对庄子的赞叹:“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强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却鲜有人提及有“民国第一才子”之称的大学者钱钟书,其传世巨著《管锥编》书名,就是源自《庄子》秋水篇中“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一语。可见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不知有多少功夫是涵养于《庄子》。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说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狂人”之一,他的狂,狂在才气,狂得汪洋恣肆,颇类古代庄生。

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三十三篇《庄子》中自有秘诀。偷师学步,得其三昧者,自成大师。苏东坡云,要做得大文章,须学庄子。我们可以枚举庄子内七篇之首《逍遥游》,稍作讲评。其行文“忽有叙事,忽而引证,忽有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有云气空蒙,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清·林云铭《庄子因》),形散而神不散。其语言诸如篇中描述鲲鹏之大、蜩与学鸠的嘲笑、尧与许由的对话以及藐姑射山之神人,汪洋恣肆,奇诡谲怪,自由洒脱,正是司马迁说的“洸洋自恣以适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