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演绎天下那盘棋(14)

到了 1902年,双方之间的分歧更大了。这年的正月,师徒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杨度问:今日如何应对时势?怎样应对外国(夷人)的侵略?老师说,夷人不必畏。杨度听了,不以为然,竟然对老师的这一说法进行驳难。王闿运明白,这个学生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不与他辩论,只是告诉杨度应当慎从各种学说。此后,王闿运发现,杨度所发的议论越发新奇了,言《春秋》大义,不再信守自己的那一套成说,而采用康有为、廖平的那套主张,并且更为诡奇横议。老人不满,生气。可是,令他老人家预想不到的是,还有更严重的事情发生,杨度竟然要出洋!

原来,清末新政实施后,朝廷命令各省选派学生,用官费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后,将分别赏给举人、进士的头衔。官费留学毕竟有限,清廷因此又倡导自费留学,“各省士人如有自备资斧出洋游学得有优等凭照者,回华后复试相符,亦按其等第作为进士举贡”。当时,鉴于欧美太远,语言不通,成本高;而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同文同种,沟通起来比较容易;并且甲午战争之后,在国人的心目中,日本成为学习西方的成功范例,因此,在清末留学热潮中,绝大多数留学生都涌向了日本。这股热潮,首先就从湖南兴起。

1901年,湖南巡抚(省长)俞廉三选派了 19人出洋赴日。杨度的心不能平静了。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还能埋首故纸堆,从老祖宗那里讨教医国治民之术么?杨度开始怀疑。他也想趁此机会到日本去看一看,开开眼界,长长见识。当他把这个想法跟王闿运商量时,王先生却不赞成。王闿运认为,没有必要远渡重洋去向外国取经,要救国救民,要施展自己的抱负,只要跟着他研透帝王之学,耐心等待时机就行了。王闿运劝他:你要爱惜自己的名声,不要随波逐流。

这里要插一句闲话。早在 19世纪 70年代( 1876年),湖南人郭嵩焘应朝廷之命出使英国,湖南人舆论哗然。当时,长沙绅民中间流传着一副对联,说:拔乎其萃,“出乎其类,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讽刺郭嵩焘离乡背井不守传统。据说,这副对联的作者就是王闿运。 1900年,湘中儒生罗顺循去日本,王闿运也极不以为然。现在,自己最得意的弟子杨度也要远渡重洋去向夷人学习,这不也是弃尧舜之世、就夷人之邦吗?出于爱惜弟子的心理,王闿运试图打消杨度的这一计划。

当时科举未废,很多士子尚在观望之中,杨度的想法无疑是大胆超前的。杨度的妹妹杨庄,也就是王闿运的儿媳,也劝哥哥别去。可是,这些都没能阻止杨度出洋的决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