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追寻与继承

北大百年,名师荟萃。从京师大学堂时期到红楼时期、从西南联大时期到海淀燕园,从北大(包括燕京大学)校园里走出的众多校友之中,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把自身与祖国的振兴、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是民主的脊梁,他们没有辜负这片圣地赋予他们的风骨和灵气!

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名人的脚步与北大前进的轨迹相伴相随。我们谈北大的精神,北大的气象,终究还要靠北大人来体现。北大人身上的风骨和使命感从何而来?是“煦煦春阳的师教”──那最大的影响,来自北大的历届师长,北大的先生。

几年前,我们曾编辑出版了一套《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之后欲罢不能,又进入到燕南园这个不大的院落,继续寻求探访大师们的足迹,决定再续写一本《走近燕南园》。

编写这本小书的目的为的是追寻与继承,让年轻的学子进一步了解大师的生平业绩,回顾大师的心路历程与学术轨迹,寻找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原因所在。20世纪多灾多难,大师们饱尝人间艰辛,备受世间坎坷。在或平淡、或激扬、或抑郁的生活空间里,一段段琐事折射出大师们不平凡的人格魅力与恬淡的生活境界。特别是在人生转折的重大时期,以及社会巨变的关头,他们矢志不渝,耿介不阿,展现出浩然正气,对国家和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

季羡林先生曾在为《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汤用彤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所写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汤锡予先生就是这样一座丰碑,一个里程碑,他是不可超越的。”我们认为燕南园里那一幢幢小楼和平房就是一座座丰碑,诸位大师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大都是几乎不可超越的里程碑。

我们之所以选择写燕南园,还有一个考虑,就是直接接触过大师的家人亲属及弟子们大都健在。大师的形象不是抽象的,而是生动、鲜活地存在于见过他们、听过他们、感受过他们的那些心灵之中。我们多次拜访过大师们的家人亲友和弟子,他们充满深情地回忆了许多有关北大名师的往事。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才能写出那些大师们的故事。同时,我们在写作中也参考转引了一些他们的回忆文字,在充分尊重原始文献的著作权、注明出处的同时,还要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书得到北大图书馆的鼎力襄助,特别是北大文库的周家珍老师与许多名师的家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取得了发表照片的授权,因而此书得以收录了许多以前不易见到的珍贵历史图片。我们力求以这种议叙相间、图文交织的形式突出展现大师风采,务使追求民主科学的北大传统与北大精神融于全书。当然,由于水平和条件所限,还留有许多缺憾,敬祈读者指正 。

作者于2011年3月18日

《北大燕南园的大师们》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