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自己作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总结:
少年飘零,青年动荡,中年跌宕,老而弥坚。“平生最爱夕阳晚,坐听涛声到黄昏”。
作为一个学者,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工作。侯仁之是不会“坐听涛声”的。近年来,由于目疾加腿疾,他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但是,既使无法“奋蹄”,他却还要“慢慢地‘走路’”,要“多干些活”。
他干的“活”可不少:他的历史地理学“四论”,对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他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一至二集以及《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出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结果;他在城市历史地理及沙漠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探索,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他因促使中国参加世界遗产公约组织,而被誉为“中国‘申遗’第一人”……对于北京,他更是投入了更多的关注:研究北京的历史起源及城址变迁,论证京城中轴线的重要意义,提出关于“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的观点;他为保护北京旧城风貌而大声疾呼,保卫卢沟桥、恢复莲花池、整修后门桥……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曾经评价侯仁之“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是当代地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侯仁之因自己的丰硕成果而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美国地理学会颁发的“乔治?大卫森勋章” 以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所颁发的“研究与探索委员会主席奖”等诸多荣誉。这些光荣不仅属于侯仁之自己,也属于我们全体中国人。